重返刺桐城·第一集
“不能讲中国没有海洋文明
只是一个农耕大国
中国从古代以来就已经有海洋文明了”
——
昨晚央视9套首播大制作《重返刺桐城》
第一集的收尾
落在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万明说的这句话上
▼
中国不只是一个农耕大国
它也拥有海洋文明,不仅有,而且还曾经非常辉煌
可以说,许多人一次又一次“重返刺桐城”
便是为了一次又一次无限接近地回答这个问题。
而这个问题的答案——
目前看来,恐怕只有泉州最具有叙事的能力。
这是一部“好看”的片
三集纪录片共分钟,第一集48分钟
整部片子拍出了#探索发现#的科普感
好看,观众容易进入
开篇从一个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
宋代德化窑青白釉印牡丹纹六棱带盖执壶开始
这个执壶从外形上看
并不是传统的中国样式
而是仿造波斯金属器皿的造型
因为宋元时期中国的陶瓷通常是手工拉坯
很明显这个六棱执壶不是中国传统的工艺
专家说,它是模具批量生产制作的
中国国家博物馆曾专门成立一个福建窑址的调查项目
在德化窑址发现了几乎一模一样的陶瓷残片
经过详细比对
可以确定执壶的产地就是:泉州的德化
“这应该是按照海外市场要求,
按照他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器具的样式定制的,
能反映当时海外出口量非常大。”
——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馆员牛健哲
在这部片子中
像这种由文物带来的考证细节
很多,而且很新
许多“证据”在过往的报道中都鲜少被提及
包括一块藏于泉州市博物馆的蓝色玻璃碎片
发掘于泉州东海鲟埔一座唐朝末年墓葬
光谱分析,这种透明蓝色玻璃没有任何铅的成分,
不同于古代中国的铅钡玻璃构造。
它的蓝色来自助熔剂中的氧化钴,
而用钴元素作为呈色剂,
只有中亚和西亚一代的波斯人才掌握这种工艺。
▼
以及这件出土于南海一号的戴在胳膊上的臂环
造型取材于中国的二龙戏珠
然而,细腻的三角形密纹却透露了——
它极大可能是由定居在泉的阿拉伯人工匠坊
打造并准备远洋贸易的
可见,当时泉州打开的海外贸易市场
已经非常开放和流动
这是一部“耐看”的片
这部片的好看之处还在于
它谨慎又大胆地提出一环扣一环的历史问题:
如果宋元泉州的繁华确凿无疑
那么,是谁选择了这里(闽南)?
(泉州由边陲渔村走向繁华的)这种转变
究竟是历史的一次偶然事件
还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从开闽王王审知带来一支*队开拓闽国
到留从效、陈洪进等继任地方主*官员
一致坚持“向海而生”的主**策
片子试图告诉观众——
泉州最终走向海洋贸易的繁荣和鼎盛
其实刚开始不过是
它终于等来的一次时代的机遇
只不过,我们如今庆幸
这个机遇,却被这块土地上的人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部片子历时四年精心打磨。据悉,为了使观众身临其境,摄制组使用了许多场景再现拍摄,先后在泉州当地古代遗址现场进行了近半个月再现拍摄,然后移师横店,以及动画CG的真人演绎,再现了当年古刺桐城。
?通过对泉州相关的历史文献与古代遗迹的详细调研,纪录片大规模再现了当年古刺桐城从七千年前远古时期到明清时期海上战争的许多重要历史阶段。奔赴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搜集了许多关于泉州的历史文献,包括所有与泉州相关的影视作品资料,以及能够找到的文字书籍和不同版本的古籍,甚至从海外找到早期出版的《马可波罗游记》教堂版本、《光明之城》首印版等来进行研读和比对。
好啦,更多的细节和答案
大家不妨自己去看一看
期待今明晚的第二集和第三集
12月17日~12月19日每晚10:00
央视9套,将准时播出
12月23日~12月25日每晚10:06
海峡卫视频道重播
《重返刺桐城》主题曲《丝路扬帆》
由著名词作家邓永祥
曲作家戚建波历经半年时间创作而成
“满城刺桐花,四海是一家,
瓷器装得下,一条古丝路。
向海而生海为田,向海而立船作马,
大海无边天作岸,风起扬帆正芳华。“
海报:泉州府
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编辑:W.Z二审:H.K三审:曾世彬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