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刘云涛 http://baidianfeng.39.net/a_qwzj/220507/10785870.html 编者按:日前,我校教授陈欣著作《清代楚辞学文献考释》出版,该书以清代楚辞学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学与文艺学相结合、历时演变与共时差异并行考察的方法,再现清代楚辞学的特征和成就,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清代楚辞学文献考论及阐释研究”的最终成果。
《清代楚辞学文献考释》出版
图
《清代楚辞学文献考释》
作者:陈欣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年1月
定价:98.00元
装帧:精装
页数:
字数:千字
ISBN:-7---8
作者简介
图
陈欣生活照
陈欣年11月生,黑龙江萝北县人。文学博士,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贵州省一流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带头人、贵州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屈原学会会员、贵州省古典文学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楚辞学、清代地域文学与文化。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CZW),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13GH),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内容简介
《清代楚辞学文献考释》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清代楚辞学文献考论及阐释研究”的最终成果。本书以清代楚辞学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学与文艺学相结合、历时演变与共时差异并行考察的方法,再现清代楚辞学的特征和成就,以弥补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和研究视角的缺失。前两章从基础工作做起,即文献资料的考录入手,对清代楚辞学文献和学者资料作一次较为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爬梳。包括对现存的一百二十余种清代楚辞著作和一百三十余种已佚或未见的清代楚辞著作做了考录,包括详细著录版本和馆藏情况。同时利用方志和史书对二百四十八位清代楚辞学者资料进行了考订,并从身份、地域和学术师承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后四章是以清代楚辞学文献整理和爬梳中发现的特定学术论题为结构线索,尤其是现如今楚辞学界还未曾涉及或未曾充分研究的一些论题展开论述,从阐释、学术和地域等视角来揭示清代楚辞学的特点和成就。
创新之处
首先,本书在文献方面的创获,包括发现了十一种未曾著录于任何楚辞书目类文献的清代楚辞学著作,找到了两部之前在国内未曾发现的清代楚辞学著作,以及在楚辞书目类文献中未曾著录的七种清代佚名的楚辞著作。其次,本书在传统文献学基础上拓宽思路,侧重阐释学视野下的主体性介入,从楚辞学者的生平家世、出产地域、学术渊源和交游情况等方面出发,以专论的形式探寻清代楚辞学者的研究动因,研究他们的个性际遇和著书心态在楚辞研究上的映照,及在不同时代学术思潮影响下的多元化的阐释倾向,以此对清代楚辞学进行历史还原和逻辑建构。
目次
绪论
第一章清代楚辞学文献综考
第一节现存清代楚辞学著作综录
第二节已佚或未见清代楚辞著作考录
第二章清代楚辞学者资料考
第一节有传世楚辞著作的清代楚辞学者综录
第二节清代佚籍楚辞学者考录
第三节清代楚辞学者身份和学术师承
第四节清代八家楚辞学者资料考
第三章清代楚辞学者多元化的阐释取向
第一节兴怀故国:明遗民的楚辞研究
第二节义理阐释的儒学倾向
第三节阐释学视野下的屈原评价
第四节基于直觉感悟的阐释活动
第四章清代楚辞文学研究的特点和成就
第一节清代《楚辞》评点概况
第二节以时文法解《楚辞》的阐释倾向
第三节文理血脉:对楚辞章法结构的把握
第四节对楚辞艺术手法和境界的探寻
第五节“象喻”式批评方法的运用
第五章朴学之风与清代楚辞学
第一节朴学背景下的清代楚辞研究
第二节戴震《屈原赋注》的朴学成就
第三节清代楚辞音韵研究的成就
第六章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清代楚辞学
第一节清代楚辞学的地域分布
第二节桐城与桐城派的楚辞学
第三节湖湘地域传统与楚辞研究
附录:清代楚辞学简要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后记
当本书终于尘埃落定之际,许多清凉的往事涌上心头。十五年前,我有幸来到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师从梅桐生先生攻读硕士学位。先生儒雅谦和的道德风范让我如沐春风,先生严谨求真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学术精神,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不仅要感谢先生把我领入学术之门,授我以渔,更要感谢先生带我走进楚辞这座瑰丽的殿堂,我愿终生徜徉其中。还要感谢贵州大学的王晓卫教授、谭德兴教授和黄海教授,在学术研究方面给予我的悉心指导和热忱鼓励,让我坚定了继续前行的决心和信心。
年硕士毕业又报考了素未谋面的楚辞研究专家潘啸龙先生的博士研究生,承蒙先生不弃,得以忝列门墙,继续研读楚辞。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先生,那是年9月10日晴朗的午后,在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楼下,先生微笑着从远处走来的样子真是永生难忘。在夏日骄阳的映衬下,身着短袖白衬衣和灰色西裤的先生显得特别爽净利落,那温和而又坚定的目光一下子打消了我心中所有的疑虑。读博期间,凡我送呈先生之文稿,先生皆认真审阅,给出详细的修改意见,并很快就给予反馈。至今我仍珍藏着大量经先生亲笔修改的手稿,其中有很多点拨式的观点和判断,无不凝结着先生的睿智哲思,是我千金不换的珍宝。三年读博的光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读书写作的快乐,也下定决心今生在学术方面就认定楚辞研究了。还要感谢当年参加我博士论文评阅和答辩的诸位先生,他们是浙江师范大学黄灵庚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邓小军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刘运好教授、胡传志教授、丁放教授,他们对我多有帮助和鼓励,对论文的修改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本选题获得了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的支持,年顺利结项。在古代楚辞学史上,清代楚辞学有集大成的特征与成就,需要非凡的学术眼光和深厚的学养积累方能驾驭。这本书仅仅着力于文献、阐释和地域这三个方面,于我而言已有力不从心之感。我深知,清代楚辞学还有大量值得耕耘的议题,例如历史、学术文化视阈还有大量论题。本书考察的是有清一代的楚辞学,但我的想法是如果能从长时段的历史视野出发,将清代楚辞学置于明清嬗变与清末民初历史演进的视野进行考察,其理论深度和现实向度都会得以增强,这样才能更好地构建起清代楚辞学史。这是我对于这个选题的学术展望,也是下一阶段学术研究的奋斗目标。
感谢我的中学语文老师孟宪伟和庞庆海。作为我的文学启蒙老师,是他们的倾情教育,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颗文学的种子。感谢辽宁师范大学张庆利教授、陕西理工大学李宜蓬教授,他们用古典文学和教育情怀滋养了我的青葱岁月,让我坚定了高校教师的人生选择。感谢我的工作单位贵州师范学院的领导和同事,对我的支持和帮助。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双亲,他们的爱是我心灵的归宿和永恒的支点。感恩公公婆婆八年来一直帮我带孩子,包揽家务和其他生活琐事,让我能够全心全意的投入我热爱的教育事业和学术研究。感谢我的丈夫刘佳富先生,从本科、硕士、博士至今,十五年来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不断深造,是我向上的不竭动力和坚强后盾。感谢我的儿子恩宇,他的天真烂漫是我的暖心法宝。感谢中华书局,感谢罗华彤主任和徐庆江编辑为本书的出版付出的辛勤努力。感谢贵州的灵山秀水给我带来清凉的慰藉,那份清凉将永驻我心间,伴我面对世间的纷纷扰扰。
陈欣
2年6月于贵筑乌当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出品
编辑
董琪
初审
杨晓含
复审
严兴诚周煜
终审
薛璞
小微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原标题:《书香师院
今日带你走近《清代楚辞学文献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