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是全国知名的大剧种。有个比较流行的说法:它的发源地在今天湖北省黄梅县,兴盛于安徽省。
但是,距离黄梅县约一百公里的安徽省潜山市,也自称“黄梅之乡”,是黄梅戏的发祥地,境内一直盛行黄梅戏。
而且,这里培养了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央视新版电视剧《天仙配》也在潜山市的天柱山风景区拍摄。
另外,潜山市也自称“京剧之祖”,是京剧的发源地。
还有,享有“文都”盛誉的安徽省桐城市,也公开自称为“黄梅戏之乡”。
史料表明,黄梅境内建县始于西汉,最初叫寻阳县。
由于县境内有黄梅山、黄梅水,于是在隋朝开皇十八年(年),改名为黄梅县。
此后,由于历史变迁,黄梅县一带土地的行政辖区名称发生多次变化。
唐朝武德八年(年),恢复为黄梅县。此后,“黄梅县”这个行政辖区名称变化很小。
纵观历史上,这片土地的行政辖区名称较多,例如叫蕲春县、蕲阳县、永兴县、新蔡县等等,但是“黄梅县”的名称很响亮。
黄梅县自称“黄梅戏发源地”,而且还讲了个历史故事:
黄梅戏的前身,是唐代的采茶调。
清朝后期,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种新的戏曲--怀腔或怀调。
此后,它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元素,成为安徽主要地方戏曲,并在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江西、江苏一带流传,成为全国知名大剧种。
那么,究竟哪里才是黄梅戏的真正发源地?
几个地方各执一词。
毕竟这几个地方位于今天的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地带,在历史上分分合合,彼此之间人员流动性也大,关系错综复杂,剪不断理还乱。
但显然黄梅县占上风。
例如年,黄梅县先后被湖北省文化厅、国家文化部命名为“黄梅戏之乡”。
但是,其它地方不甘心,都仍然自称为“黄梅戏之乡”。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为中国五大剧种,历史悠久,戏迷众多。
著名曲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孟丽君》、《打猪草》等。黄梅戏著名表演者,有邢绣娘、黄宗毅、严凤英、马兰等。
而且,“黄梅戏”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进入新时代,这些老剧种面临着“如何传承、发展”的现实问题。
所以,虽然“黄梅戏”发源地存有争议,但是大家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挖掘、传承、弘扬这个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