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画艺术ID:quicksnowfall」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节气”的关键字一是节,二是气。书法中也讲究“节”与“气”。
“节”有制约之意,书法用笔也要有度,节制才能恰如其分。
书法家们笔下的“春天”,有文气有灵气,在爱书法的人眼里,这些作品比春天的花儿还美呢。
汉·《乙瑛碑》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中国古代民间都是在“立春”这一天过节,相当于现代的“春节”。古代《群芳谱》的解释是:“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这天起,“阳和起蛰,品物皆春”,其后,气温、日照、降雨开始上升和增多,万物复苏。
汉隶《乙瑛碑》端庄古雅,具庙堂之气。
《立春进贺》明·文徵明
释文
玉殿千官拜冕旒,紫衣京兆在前头。
四时盛德初临木,先日严寒已送牛。
气转苍龙当法驾,风回明庶动宸游。
圣王和令思行庆,次第颁恩下九州。
此为文徵明《立春进贺》立轴,取法黄庭坚笔意,是他的早期作品。
文徵明的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具晋唐书法的风致,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
《值雨帖》宋·米芾
释文
芾顿首。早拜见,值雨,草草。不知轴议何者为如法。可换更告批及,今且驰纳,芾皇恐顿首。伯充防御台坐,庭下石如何去里,去住不过数日也。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古时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唐朝元稹《咏廿四气》中便有一首写雨水的诗将这三种物候变化融入其中:“雨水洗春容,平田已见龙。祭鱼盈浦屿,归雁过山峰。云色轻还重,风光淡又浓。向春入二月,花色影重重。”
此为米芾《值雨帖》,纵25.6厘米,横38.6厘米。此札约书于年,米芾时52岁,风格已非常成熟。沉着痛快、恣肆豪放、八面出锋等特点跃然纸上。
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痛快淋漓、雄健清新的气势太险、太美、太绝,结字自由放达,不受法则制约,天趣抒发,为罕见珍品。
明·徐渭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古时又称“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春分春分,百草返青”,既是好时光,亦有好风光,古诗有云:“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不独古人如是,今天依然如此。
徐渭行书“春分”二字运笔超脱,然收放有度,笔势字态与笔法变化多端,有法而不循法,厚重、浑朴。
若想真切地领略春分,不妨把春意分成十分:一分春曦,一分春色,一分春暖,一分春光,一分春风,一分春水,一分春花,一分春影,一分春思,一分春趣。
《致吴近仁春风帖》明·沈澄
释文
依韵奉答,兼呈铁厓相公尊先生,并谢子真先生,希同赐斤正。白云生沈澄再拜上,近仁先生讲下。
吴郎词源江水流,往来江湖凡几秋。
春风洦熟花满店,午夜诗成月入楼。
公子争施锦步障,先生倒披紫绮裘。
南州孺子更清发,共许远泛璜溪舟。
沈澄(—),以诗名世,工画善书。
此为沈澄行书手札《致吴近仁春风帖》,纵29.7厘米,横37.3厘米。沈澄书风不脱时代特色,流利清雅,有别于赵孟书风的敦厚圆实。开篇没有放开,越往后越放松,笔势潇洒飘逸,与文徵明书法有相通之处。
清·姚鼐
释文
春分天气半寒温,结伴闲游出北门。
翘首史公祠在望,梅花深处拜忠魂。
谁家深锁好楼台,谢绝游人不肯开。
惟有寻香蜂蝶狠,一齐拥过粉墙来。
姚鼐(—),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三祖”。乾隆时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辞官后先后主讲于江苏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
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此为姚鼐行书扇面,纵18厘米,横51厘米。姚鼐书法初学董其昌,以帖学为宗,上追魏晋,呈现出一种风神萧散、空灵清俊的面貌,飘逸秀姿中蕴藏儒雅文士气息。只是文名太盛致书名被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