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抗复发治疗 http://www.bdfyy999.com/jiankangketang/yufangbaojian/106252.html1
内容简介
明清以降,中国的城市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汴京、临安、北京、金陵、苏州等历史名城,一方面见证了中国近代化与现代化的过程,一方面更挟其丰沛的政治、社会与文化动能,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形态,也在文学的创作与接受中有着或隐或显的表现。
胡晓真进入文本细部论述文学与城市生活的交织,带领读者走入“虚幻实境”,感受空间与创作的虚实辩证、相辅相成之妙。
目录
夜行长安
声色西湖
前言
感官经验与杭州的城市性格
杭州与女性
说话与吟唱
叙说、记忆与遗忘
开封士声
前言
读一座城的身世
萧墙之内
鬼域权当仙界观
戏说与戏喻
城市身世
从市井到“大世界”
志于坊巷
行乐之都与文化之子
离乱杭州
不离钱塘,永无兵燹
城市的记忆与原罪
庚辛之役战争记事中的私人情感与公议空间
不堪回首话秋灯
两京梦忆
前言
“变调”的世情小说
往事追忆录
人生寄旅
风雅随书,伧俗如市
梦卿遗爱
结语
北京日用
无用闲人的入世之言
双凤村
日用与礼数
师古或怀旧?
语言、辩论、笑声
结语
后记
2
内容简介
该书研究课题中心论题是明代文学思潮的流变。本书从学术思潮与文学流变的视角将艺术思潮、文化思潮、社会思潮贯穿其中,互相渗透激荡。著述分别从子学、宋学、古学、心学、俗学、情学、实学与文学的关系,讲述明代思想流变的问题,且自成体系,将多学科交叉研究和文化动态研究用于古代文学研究,重在探究文学发展大势和内在规律,突破了一般文学史的书写模式,对学科创新建设是有意义的。对观察当今文学现状,制订文艺文化策略提供了一种历史参照。
目录
绪论
第一章元明之际:子学与文学
第二章明代前期:宋学与文学
第三章明代中期(上):古学与文学
第四章明代中期(下):心学与文学
第五章明代后期(上):俗学与文学
第六章明代后期(下):情学与文学
第七章明清之际:实学与文学
征引文献要目
后记
3
内容简介
该书以全面梳理明代文话文献为基础,从话语体系、文本形态、表述策略、批评意义、文化语境等多方面,探讨明人文话的文本特性与理论品格;引入“近世性”研究视角,结合明代特有的学术风尚和社会氛围,重点考察文评、文法类著作的实用性、通俗化及商业化特征,以此呈现明代文章学及文学批评发展的近世趋向。
目录
绪论
第一章明文话的话语体系及其演变
第二章寻章摘句:明文话的文本生成与制作
第三章引譬连类:明文话的表述策略及其意义
第四章典范与正宗:文章批评视野下的明文话
第五章刊布与阅读: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明文话
明代文话总目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4
内容简介
该书探讨了明代杨贵妃的文学形象,透过审视和比较杨贵妃这个穿越时代的文学载体,带领读者窥探明人创作的独特之处与其价值观。作者分别就明代杨贵妃的外形、行为性格和鬼魅形象作出深入研究,除点出了明代文学中的杨贵妃在不同层面的独特形象外,亦根据相应的时代背景,解释了这些文学形象形成的原因,填补了学术界暂时还没有对明代李杨文学作出专门研究的“学术空隙”。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明代杨贵妃的外形形象
第三章明代杨贵妃的行为性格形象
第四章明代杨贵妃的鬼魅形象
第五章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明代有关杨贵妃文学形象的文本
附录二明代有关杨贵妃文学形象的比较列表
附录三明代其他有关李杨文学的图像
附录四明代有关李杨文学的诗歌文本
后记
5
内容简介
该书认为明代学风并非通常认为的偏激霸道、党同伐异,特别是在诗学领域,至少从万历后期以来,时人已能清醒认识到过往之弊,积极予以矫正,举凡治学态度与治学方法皆有积极改观,诗学领域也随之焕然一新。与此同时,明末文人通过系统反思与梳理,清醒、辨正地认识到了过往诗学主张得失所在,既有对师心流弊之清算,又有对师古价值之重估,上承晚明,又下启清初,既实现了晚明诸家诗学理论的融会贯通,又为清初诗学提供了宝贵经验。
目录
序
绪论
第一章重“学”风尚的形成与凸显
第二章治学态度与方法的调整
第三章“情”之内涵的反思与重建
第四章师古与师心的汇流
第五章典范之争的深入与**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6
内容简介
本卷论述乾隆一朝诗学的流变,以诗坛对王渔洋神韵诗学的反拨与对叶燮诗学的接受为逻辑起点,按时序展开六十年间诗学思潮的更替和消长,依次论述了沈德潜新格调诗学、纪晓岚试帖诗学、袁枚性灵诗学、翁方纲学人诗学、桐城派诗学和高密派诗学的基本观念、理论创新、批评成就及其交互影响,在学问·性情的冲突、融合主题下辨认其主张的异同及对后来诗学的影响。
全书秉持“进入过程”的学术理念,力求在历时性的观照中展开各派诗学的内部差异,使乾隆朝的诗学史在呈现其空前丰富性的同时,更显出清晰的脉络和整体格局。
总之,无论是对乾隆诗学的总体认知,还是对各家诗学的具体阐释和评价,本卷都提出了不同于学界定论的全新论断。
目录
绪论
第一章沈德潜与诗歌正统的建构
第二章纪昀与试帖诗学的勃兴
第三章袁枚与性灵诗学的流行
第四章性灵诗学思潮的回响
第五章翁方纲的学人诗观念
第六章桐城派的诗学建树
第七章高密诗派的诗学品格
附录论文初刊杂志一
引用书目
后记
7
内容简介
清初承明制,以八股取士。乾隆二十二年丁丑会试,朝廷下旨增五言八韵律诗一首,试律取士遂成定制。目前留存的清代各种诗话、选集、别集序跋和诗文批评中都保存了大量试律诗学理论资料。
该书以清代试律诗学发展为线索,考察其初期发朝,中期完成到清末新变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特点和成就,深入剖析其阶段性特征,并对核心理论观点进行阐释,全面梳理和展现了清代试律诗学发展脉络。
目录
绪论
第一章清初到乾隆二十二年:试律诗学的发轫期
第二章乾隆二十二年到嘉庆末年:试律诗学的完成期
第三章纪昀的试律诗学理论及影响
第四章道光到清末:试律诗学的新变期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
内容简介
清代田园诗数量巨大,内容丰富,艺术形式上也不无创新。该书将清代田园诗创作分为清初、乾嘉、道咸同及光宣朝四个时期,展现清代田园诗的全貌与发展,进而联系清代农村特点,探研清代田园诗的文化内涵,并对清代五古体田园诗、七绝体田园诗、“新乐府”体田园诗作了分析,展现清代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目录
引言
第一章清代世风转移与田园诗之流变
第二章乡村政治的诗歌参与
第三章深厚富赡的文化展现
第四章贴近田园的诗意观照
第五章清代田园诗艺术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
《清代宋词学研究》,曹明升著,中华书局年10月版。
内容简介
该书从浩繁的文献中提炼出清人研究宋词的主要命题,略分词史、词体、词人、风格、作法、文献六大部分,再加批评方法研究,建构出了清人研究宋词的基本体系,并在梳理其脉络中总结出了清代宋词学的学术特征。
具体而言,“词史论”是对清人关于词体如何发生、宋词如何发展等问题进行梳理。从“学”而言,清人关于词体生成方式有“文体代嬗”与“音律递变”两种主要观点;从“术”而言,清人探究词体发生问题的着眼点主要在文体和音乐两个向度。
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论清代宋词学论纲
第一章词史论
第二章词体论
第三章词人论
第四章风格论
第五章作法论
第六章文献论
第七章批评方法论
结语
参考文献
10
内容简介
该书以康熙博学鸿词科为主要事件,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在诗坛演化的整体性考察和个人独特性分析基础上,从遗民(顾炎武、王弘撰)、官员(王岱、王士禛)、布衣(潘耒)不同身份出发,揭示了力图避免征辟的诗人(顾炎武)、中式人员(潘耒)、落第人士(王岱),以参加考试的方式达到归隐(王弘撰)的种种复杂情形,阐述视角上兼顾清廷对诗人的影响、征辟对象之间的相互影响、官员间的不同态度,从思想家、诗坛盟主、诗风不同诗人等方面出发,多角度、多侧面地阐述了博学鸿词科、明史馆开局、以冯溥为主导的清廷诗坛整饬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对诗人、诗歌创作、诗歌理论的作用,揭示了和平雅正诗风的趋势,勾勒出宋诗风向唐诗演变的轨迹,从而揭示出康熙博学鸿词科的诗歌史意义,诠释了康乾盛世诗风何以成为可能。
11
内容简介
一般认为,清代桐城派的真正创立,始于乾隆年间姚鼐对“桐城文统”的有意塑造。那么在姚鼐之前,“桐城派”的历史如何?该书作者认为,从康熙二十五年戴名世、朱书等拔贡入国子监开始,到康熙五十年戴名世《南山集》案发,这二十多年间,文坛上曾有一个以戴名世、方苞为核心的江南士人团体。相近的籍贯、趋同的志向、重叠的经历、深厚的交谊,使得他们成为一个富有影响力和传承性的作家群体。
全书从时代背景、文体论、作家论三个层面,对这一群体的文学活动进行了描述,充分展示了他们在“猥杂佻侻之文,雾塞一世”之时,力求“正声”的动机和实践。
目录
前言 “桐城派早期作家群”的界定与本书研究思路
第一章 康熙朝的士风与桐城派早期作家心态
第二章 桐城派早期诸家的明季史事书写
第三章 以古文为时文:桐城派早期作家的时文改良
第四章 客路山川:早期桐城派作家的行记和游记
第五章 情与礼之间:桐城派早期作家的“节妇传”“烈妇传”写作
第六章 方舟的八股文创作
第七章 王源的文章取向及其文学史意义
第八章 豪杰之人与豪杰之文:朱书论
第九章 盛世哀歌:刘岩的诗文创作
第十章 《古文约选》与方苞的“义法”说
第十一章 何焯的文章批评与文学观念
参考文献
后记
12
内容简介
该书主要讨论钱谦益的“诗史”理论及其于清代的接受史,也论述钱谦益个人的诗史创作实践。分上下两编,上编包含两章,第一章考论明遗民性诗学在清初发展的历史环境和理论脉络,第二章对钱谦益在有清一代和民国初年的接受史进行考察。下编包含三章,分别对三组诗歌展开文本细读,这些作品均来自钱谦益的《投笔集》。
目录
导论明遗民性诗学
上编钱谦益的诗史理论及其历史脉络
第一章钱谦益的诗史理论与明遗民性诗学
第二章钱谦益在清代的接受史
下编投笔从戎:钱谦益《投笔集》诗史之作析论
绪言《投笔集》解题
第三章国家:诗史预奏的凯歌
第四章战争:作为国师与策士的诗人
第五章爱情:忠与爱于别离时
结语钱谦益“诗史”再议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