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明季桐城罹遭兵荒述略 [复制链接]

1#

桐城地处江淮之间,为七省通衢之要冲。据史料记载,自春秋至近代,战乱频仍,每逢战争,桐城皆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吴楚攻略,三国吴魏对峙,元末征战杀伐,道咸血战皖中,其数千余年间所发生的历次战争,桐城无一次幸免于难。惜明以前战乱,无所详考,仅明末张献忠犯桐一役,史家纪录赅备,尤以邑人王雯耀《全桐纪略》及戴名世《孑遗录》最为著名。兹据《全桐纪略》所叙内容,摘其梗概转述如下(按:对张献忠部称谓悉遵原文)。此文读竟,庶可从中领略我乡人君子共克时艰、全城保土之英勇气概。

甲戍“汪、*之变”

史称,明代前、中期的二百多年里,桐城人文杰出,文风昌炽,桐人“诵读耕桑,民不知兵”。所谓“不知兵”,谓无有兵燹也。

然自明崇祯三年起,荒乱之兆显于乡,邑内多传灾异之象。到了崇祯七年甲戌(年),官逼民反,果有“汪*之变”。

邑人汪实甫、*尔臣(按:戴名世《孑遗录》写为江国华、*文鼎)与张愚三人为渠首,觊觎富绅豪门,聚拢*羽数百人,于八月廿三日夜,入城放火,不久即聚众扯旗,以“代皇执法”相号召,结寨于北门城外王庄。*尔臣为寨长,率众骑马带刀,口称为民报仇。城里巨室尽遭攫掠焚毁,官绅皆束手无策。

时兵部职方郎方孔炤居家丁父艰,庐墓三年后,恰逢“民变”,孔炤遂奉命留桐助守。方家向以仁厚称于乡里,孔炤假邀汪、*来家商议变通之策,汪、*信而不疑,遂束手被逮。闰八月,安池兵备道王弼带标将潘可大率兵三百至桐“靖乱”,“民乱”方息。后旋有农民*老回回等头目率部攻桐,说者谓甲戌“汪、*之变”,实肇其端。

农民*初来围桐

明崇祯七年()下半年起,高迎祥、张献忠的农民*已占领河南省全境,至年底晋陕鲁皖告警。“以老回回马守应、革里眼贺一龙、左金王贺锦、治世王刘希尧、争世王蔺养成等农民*首领形成五营联合,时称‘革、左五营’,以大别山脉为依托,于皖、豫、鄂三省交界辗转斗争。”(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

安庆地处皖西南,是农民*由豫东入鄂、赣进而入川的主要通道。安庆府当时直隶南京,所辖桐城、潜山、太湖诸县为农民*进退鄂、豫的战略要地。桐城在当时已是江淮名城,巨室大户富甲一方,当然为农民*所垂涎。

时任桐城县令杨尔铭,四川人,“少年科第,才识胆略过人,锄暴安良,视询疾苦”(清·王雯耀《全桐纪略》)。杨尔铭与守桐道标潘可大一同,问计于乡绅方孔炤、孙颐、姚孙棐等人,共议守城之法,备战周密。

《全桐纪略》(以下简称《纪略》)云:

于城池上十垛竖一高灯,二十垛悬一火毯,每五十垛安二三眼炮,每百垛安一百子炮,城楼下各安大炮一座,又招杨家头、鲁谼山药弩百余手,在城远望,每夜传筹送点,鸣锣击梆,周巡达旦。(《纪略·第三纪》)

崇祯八年乙亥(年)正月底。农民*头目隔里烟、老回回、过天星、邢红娘、一根葱等率兵到桐城。道标潘可大率明*迎战于东门郊外,可大首战兵败,其部死伤过半。次日农民*奋力攻城:

用屠户肉案,每五张将索缠为一张,以草荐絮被用水湿之,覆其上,“贼”(时对农民*蔑称,下同)藏在下,推至城边,以大利斧凿砍城砖,自东至向阳门,俱系肉案环列奋砍,石坚不能入,复被城上大石滚油击伤,又用长木梯数十张,掳难民扛抬近城,期一拥而上。因炮石齐下,又放火烧近城房屋,烟雾火气冲天,守垛者不能近视,希一拥而上,城上用药箭百子枪炮,侧打远射,伤者甚多……(《纪略·第三纪》)

时县令杨尔铭临阵不乱,与守城明*及乡绅、生员戮力同心,誓死守城。《纪略》是这样描述的:

“贼”攻三日不得遂,勒索银锭元宝,城上用木为银鞘数十放下,众“贼”拥抬,银鞘大轰,“贼”多击死,盖内藏火药铁弹故也。

城内民众也倾力支持,富家拿出薪油酒食犒劳守*,守城将士愈益奋勇,城池守备已无懈可击。几天后,攻城的农民*拔营去往潜山。

农民*第一次攻打桐城,虽守城官、绅、将士慷慨赴斗,城未破,但双方对抗,使城乡居民惨遭屠戮,其状触目惊心:

时近城居民,杀伤数千,或全家死者,或房屋焚毁者,或屋存而家财空者,或器用坛罐瓮俱存,内藏男女手、足、头、眼、便物者,或剖去肠胃置豆米喂马者,或缚人裹油燃灯祭猖者,或剖孕妇胎,或穿小儿腹,种种残*,不可胜纪……(《纪略·第三纪》)

农民*再攻桐城

农民*西去后,县令杨尔铭马上召集*、民公议下一步守城之策,计有十条,即:修城门、增窝铺、修垛口、请援兵、备兵饷、严侦探、长驻兵、查文书、谨盘诘、增兵械。明朝*府为截断农民*由豫入鄂的通道,调整了皖西南的战略布署,崇祯八年(年)五月,朝廷改安池道为安庐监*兵备道,史可法任监*,驻扎庐州,统*御“贼”,潘可大虽丧师,但浴血奋战,保桐有功,升任安庆大营守备。

崇祯八年八月,农民*头目老回回等,拥*万余自河南直逼凤阳,颖州、毫州两地告急。为防农民*入皖西南,史可法驰书都督许自强率兵五千至桐城,史可法亲率主客官兵三千,由舒城至庐江堵截。农民*自颖、亳过英山、霍山出舒城欲进桐城,史率部退至桐境北峡关与许都督备战迎“贼”。老回回部众见势,不敢入桐,复由英、霍过*麻西去。

崇祯十年丁丑(年)五月,农民*头目实反王齐天圣、一斗粟等由六安至安庆境内,迅即移驻桐城四乡。知守城甚备,难以攻取,遂于四乡侵扰,乡民多遭洗劫:

乡人避“贼”不及,犹云“贼”少民多,俱持刀格斗,多被“贼”杀,继则“贼”多民少,日间“贼”营四布,夜间火焰烛天,潜逃无所,俱被砍杀,近山者逃入峻岭深树,天雨寒冷,湿透衣服,人多冻死,稍霁,又因小儿啼哭,“贼”闻捜捕,受累甚多。嗣有小儿啼声,实时闷死,入山洞中者,用烟熏出,唯近水登舟者得免。(《纪略·第七纪》)

而乡民群起反抗:

民有胆略者,山头遥望,知其“马贼”数十入鲁谼山掳掠,居数,率众置网,截“贼”出路,复用药弩炼刀火铳,如追鹿法,名荷包阵,网到“马贼”数+骑,斩首级,奔城报功。(《纪略·第七纪》)

早在四月,刘良佐统淮兵七千驻防桐城,五月立桐标营,史可法以标官张韬为千总,管桐标事,募乡勇三百。八月,农民*头目紫金梁、左京王、老邢六队自麻城入潜山旋进桐城境内,千总张韬战死于项家河,史可法遂差官请*得功来援。*率部驻桐城东门,农民*放弃攻城,城围遂解,此为*得功初解桐围。

祟祯十一年戊寅(年),县令杨尔铭组织修筑拦马墙,工程浩大,周围全城,《纪略》载大致走向:

北自桐溪河岸起,绕东门向阳门河岸,转从南门焦家巷,横插五印寺,至西门大街而上,至西山旧城脚,绕太霞宫后,玉屏山岭,转祈雨顶,过便宜门关厢,上县后金盆土山,下至桐溪塥沟口河岸墙合界。

三月,农民*头目整世王混天星、荆联子等部众攻破关厢,正谋攻城,适逢江西巡抚陈咨送守备张宝山,带川兵一百余名往庐州投史可法,过桐遇农民*攻城,将混天星一伙人马杀退。史可法遂以宝山补桐城标营。四月初旬,紫金梁、邢管队、过江王等部众由潜山入桐境陶冲三湾等处焚烧,史可法檄请凤阳镇抚牟文绶同淮兵万余,与农民*激战于西郊七面河。明*一度受困粮绝炊断,县令杨尔铭号召乡民收取熟粑果饼面食约百余石,运供淮*。杨县令又命城中勇者携火把、金鼓、铳炮由便宜门上毛狗洞呐喊,被围明*奋勇杀出,农民*疑明*援兵到来,便解围而退,城又得保全。

八、九两月,农民*又两次至桐,“先是焚掠四乡,谓乡空城亦空,一鼓而登,可坐破也。”均未攻进城内。

张献忠率部攻城

祟祯十五年(年)春节过后,张献忠亲率农民*自无为间道至桐城,屯北峡关,深夜遣兵攻城未遂;秋季,张献忠又由无为入桐,所经沿路,尽为掳掠。张献忠在天林庄开宴庆寿,《纪略》也有描述:

(张部)到天林庄资福寺地方,做戏开宴,庆贺生辰,宴毕进发,环城居住,喊声震地,炮响连天。自称兵威所至,豫楚名城,无有不破。何有于斗大孤城(指桐城)?号令诸“贼”,克期攻破。

时桐城原县令杨尔铭升任离桐,新任县令张利民,福建侯官人。万历八年进士。邑人说他赋性恺悌,治行正大。此刻桐城守城明*甚少,农民*势大,城破只在旦夕。九月底,*得功到桐,遂赶至潜山沙河,杀敌数千。*得功又射张献忠一箭,张策马遁去,城围又解。

冬,一日黎明,张献忠大队至桐城,绕城四围排扎,张亲往山顶探望,抢驻明*原扎营盘。然后,遣难民砍树挑土修筑高墩:

从山脚筑起高墩,渐次近城,期成大路,连城而上,不半日,即筑堤数丈,约三日可与城平等。(《纪略·第二十八纪》)

农民*又于山侧临沟高岸与城相近者暗穿深洞,以期通向城墙脚,穿城安炮,一轰而破。明*知计,乃于所挖城脚处又筑一小城,等到农民*挖穿城脚,以炮火轰击。后明*又募勇士敢死队下城侦察,探知城未挖通。

此时,明*驻钱家书院(按:似为钱尚书院),张部扎营祈雨顶,两*对峙,战斗一触即发。明*守将罗九武率部在书院山顶安置大炮名“无敌将*”一座,炮发正中张的副将李混江。张献忠移兵西门山毛狗洞,也向城里放炮,却打中自己兵马。农民*攻城日急,明*请援兵马不至,县令张利民与罗九武、诸缙绅、生员等商议:以二十四日为期限,如期大兵不到,地方官可阖门自尽,兵、民任其逃生。

*得功得知桐城告急,于十一月廿一日自凤阳起程,昼夜兼驰,共行六百余里,三日到桐。明*与张献忠部初战北峡关。*得功兵马所向披靡,张部率众退至桐西沙河,又是一番激战:

八贼大呼曰:“*闯儿(指*得功)与咱做甚死对头?咱替你挣封公侯,何故如此死杀?”*公曰:“只要砍了你,管甚封公封侯。”举刀直砍贼阵。八贼大呼:“精兵快上。”四面八方,各奋力争先,*公率大众围砍,人马仆地者千余……(《纪略·第三十纪》)

沙河之战,以明*胜而张献忠西走而结束。被掳难民、难妇充塞道路,号哭狼狈,农民*死伤数千。而桐之城池又一次幸免于难。

明*构衅祸患地方

史载,明王朝建立之初,大*所到秋毫无犯。到了明末,*治黑暗,内忧外患,经济萧条,*饷不足,其*队也约束不加,肆意侵凌百姓。自明崇祯七年至顺治二年,其间十多年时间,守桐的明*在抵抗农民*的同时,也对当地的百姓骚扰有加,甚至兵祸远胜“寇乱”。先有左良玉部至桐。崇祯十年十一月,镇抚左良玉率兵马数万过桐,环四门关厢(城外大街)驻扎。左部*纪约束不严,恣意妄为,侵凌百姓。

《纪略》载,左*驻桐时:

连日米豆计二千石,酒席及馈送下程,费用不赀。而关厢内外居民,昼则酒肉米面,任意需索,夜则器用什物,听取烧毁,稍有不遂,刀背乱加,烟雾蒙蒙,威风凛凛,所幸免者,强掳奸淫耳。

崇祯十六年,左良玉率部又至安庆境内,以兵多饷乏为名,迁延算账不去,约计马步近五六万,始而平买,继而勒买,离城则夺,近则奸淫,远则杀戮,江以北,石塘、枞阳、汤家沟、老洲头、陈家洲所在焚掠……

此间,驻桐的明*罗九武、虞宗文各领左右营。罗九武性狡诈,权欲熏心,害人之心常有。前一年廖应登领右营,杜先春领左营,罗为副将。后杜战死廖应登并领其众,九武不平,遂有害廖之意。廖在舒城县被农民*所俘,被执至桐城城下,刀刃在颈,劝罗九武降。廖置生死于度外,喊话时明作城下妥协之状,暗送“贼”营空虚之信。罗在城上观望,明知廖劝降是假,语“贼”虚实是真,却故作凛然,叱廖变节,致使廖命丧城下。后罗九武与虞宗文两营亘相倾轧,罗欲并虞营之心不死,常行中伤、诽谤之亊,虞亦以牙还牙。皖抚张道洞悉两营不和,遂调虞离桐,而以千总孙得胜领桐城左营,仍如前情。

桐城人民经战乱后,“兵兴饥疫,数十里人烟断绝,乡城山野,荆棘遮塞,豺狼载道,猛虎成群”。加上明*犯扰百姓,真可谓”寇”乱未除,又遭兵扰,县内西、南、北三乡田亩荒废,道殣相望,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城中富户尽离故乡,流寓江南谋活。城中户口凋残,里人作诗以纪:

神宗甲戌造山城,比闾相依夜不惊。

今日苍生何处去,一家常住十家兵。

十室九空尚有人,而今大市少人行。

自从瘟疫兵荒后,城内寥寥似野村。

又纪孔城之萧条:

此地当年数百家,熙熙攘攘最繁华。

流亡转徙无消息,草长通衢路也遮。

戴名世《孑遗录》记述当时桐城荒乱景象:

自乙亥以来,江淮兵兴,旱蝗继之,疫疾复起,桐城田亩三十九力,荒者十七八。

时至崇祯十七年()甲申,正值明王朝大厦将倾,*府无力顾及地方驻*。桐城境内“寇”去兵来,皖营粮饷不支,明*嫁祸于百姓,其害有九:

一害兵不力作,勒民下田;二害不给沗享,掠民饮食,以为耕之用;三害抢民谷种青秧;四害侵占水道;五害强割稻麦;六害借口出地种田,夤夜奸盗;七害强占耕牛;八害乡民远避,不敢开荒;九害劫杀商贩,道路不通。(《纪略·第四十纪》)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进北京,时称“国变”。五月南京福王建弘光*权,仍以崇祯纪年。驻桐孙得胜、罗九武两营实受参将加副总衔。此时,营中乘中外危难之际“有鹰扬虎视、横不可制之意”。顺治二年(弘光元年,公元年),“镇守武昌地区的明宁南侯左良玉扯起‘清君侧’的旗号全师东下,声言讨伐马士英、阮大铖”(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兵破安庆,驻桐两营更加肆掠。四月初九日罗九武命五部十司乘机作乱/p>

先进县衙,拥入宅门.袁令(秉烨)与夫人急起逾墙被执,凡金银器皿,首饰衣服,币帛钱粮,虏掠殆尽。次及佐二,次及儒学,后乃进城劫掠,拷打逼勒,男、妇人等,号泣满路,逃遁无所,如是者三日……(《纪略·第四十四纪》)

智擒祸首

顺治三年丙戌(年),清*权根基未稳,时局混乱。仅安庆一隅,“怀(宁)清而桐(城)明”。驻桐罗九武、孙得胜两营仍未易帜,便乘机打掳,城中财物搜尽,只得进山围寨,终无果而退。时桐城县令为袁秉烨,袁令与绅矜商议,差人到南京请兵扑剿。罗、孙两人“察知请兵消息,且知出剿之兵不日将到。于是五部十司谕各兵丁收拾辎重家口,并所掠乡城男女,约六七千人,俱作兵装,伺侯起程。又将竹木椅扎成小轿,俟上午将官府绅矜士庶尽杀不留;其壮有力者,选抬妇女,由宜民门进山会营,(欲将)城中房屋悉行烧毁。”(《纪略·第四十六纪》)

罗、孙两人布署已定,便邀袁县令、佐二及学师、绅矜、保人等齐聚县明伦堂,又将城中各巷居民数千人强令至儒学门外站立。罗九武令新三营、小川营营兵数千在东门外驻扎,令本营兵持刀将所桐城地方官民土绅围困于儒学前。六处城门紧闭,大有屠城之势。罗九武以刀逼袁县令承诺盟誓:若清兵到桐,可否妥为安排两营。众人不明吉凶,均难以应承。诸生王雯耀审时度势,当场替众人应允,将结盟文书拟好,事态似已平息。然罗九武早已洞察地方官绅欲除两营之意,写安顿两营的结盟文书只是权宜之计。顿时,罗手刃雄鸡向堂上一掷,血溅满地,众兵拔刀而上,欲血染明伦堂。王雯耀知事不妙,大声疾呼:盟翁(指罗九武)稍待我妄言几句,然后动手不迟。罗止住众兵造次且听雯耀说甚。王雯耀引史据典,从春秋诸侯结盟之事说起,层层推进,言之以理,晓之利害,谓盟书既写,如若以兵戎相见,骨肉相残,则为毁约,被天下人耻笑。况清兵所往,势如破竹,一到桐城,见官绅士庶,百姓黎民早已倒于血泊之中,你三千驻桐兵马,到时顿成齑粉。孰轻孰重,能不权衡三思?一番话说得罗九武顿时化仇为和。且将两营所掳地方女子数千人悉皆送回,“三日内各乡掳来妇女络绎回家,父牵女,夫引妻,悲喜交集,如死逃生”。

一场屠城之难,凭桐城官绅士民团结一心,智勇并用,化险为夷,而诸生王雯耀当得首功。后“清兵豫王遣将卜从善、张天禄至桐城,擒九武、孙得胜等,而散其所部兵,凡所掠子女俱令释去”(戴名世《孑遗录》)。孙得胜、罗九武被缚押往京城,斩于西市,为地方除了大害。

END

李国春年生,安徽桐城人。笔名若水庐,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创作诗词、古文、新诗、散文、小说等近百万字。作品刊发《诗刊》《安徽文学》《新华诗叶》《厦门文学》《文思》《安庆日报副刊》《安庆晚报副刊》等刊物。荣获的奖项有:年度安徽省金穗文学奖三等奖;年省作协“诗韵百里”散文大奖赛二等奖;年“国际诗酒文化大会”优秀奖;年省作协“禅源太湖旅游区”散文大奖优秀奖;年中国新华书店协会纪念新华书店八十周年征文三等奖;年“生命杯”《文思》杂志首届文言文大赛第二名;年《文思》杂志第二届文言文大赛三等奖。

主编/排版开健责任编辑|*银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