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桐城,应高举文化立市的大旗 [复制链接]

1#
中医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a_7111844.html

年3月4日,是一个平常的日子。桐城这座小城从晨曦中醒来,街市喧哗,人来车往。下午,一个消息,从北京传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的安徽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通过了以代表团名义提出的20件建议,其中一件是《关于加强桐城文化保护传承的建议》。

这个消息使全城沸腾了,消息又象插上翅膀飞向环宇,使全国各地桐城籍人士热血沸腾起来。许多朋友在网上欢呼,许多朋友奔走相告。

对桐城来说,这份《建议》,含金量太高了!这份《建议》,有可能推着桐城向新的方向发展。

首先,这是对桐城文化的最新评价。《建议》中说,“安徽省桐城市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明朝以来,桐城进入尊儒重教的鼎盛时代,涌现了左光斗、方以智、张英、张廷玉、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姚莹、吴汝纶、马其昶等诸多杰出人物,形成了全国性的文化影响力。特别是主导清代文坛多年的桐城派,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也是安徽得天独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自五四运动以来,多少人多少努力,为的就是为桐城文化争一个说法,自从李克强总理公开说他也受到桐城派的影响,我就觉得公开公正评价桐城文化的日子不会很远了。这一次,省委、省*府对桐城文化评价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令人振奋,令人激动。

这次以安徽代表团名义提出的20件建议,必然是省委、省*府的决定。换言之,加强桐城文化保护传承是省委、省*府代表全省人民的一项共识和意志。

为了达到加强桐城文化保护传承,省委、省*府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一是由省*府申文要求中央批准桐城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二是由省*府出面争取中国桐城文学小镇项目为国家级特色小镇;

三是请国家同意推动在桐城建立*德教育基地;

四是要求国家批准依托安徽大学成立中国桐城派研究会。

这一次,省委、省*府对桐城文化传承推动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令人倍感责任重大。而且,是省委、省*府主动提出工作方案,并上呈中央解决桐城文化传承工作的重大难题,何其英明,何其果敢。

可以说,如果以上都能落实,一座文化新城呼之欲出。

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桐城文化,既有一大批杰出人物的传世作品以及他们的传奇轶事,民间文学、桐城歌、*梅戏等,还有桐城学派、桐城文派、桐城诗派。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载体,那就是一个庞大的历史遗存——桐城老城,他们互为依托,互为表里。

桐城自隋大业七年建县,时名同安县,郡县同名同城。到南宋绍兴十七年,与德庆*合并,各用一字为安庆,取平安吉庆之意建安庆府。后清康熙六年,用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建安徽省。究安徽之来历,桐城当为首功。

明万历四年,知县陈于阶筹银二万两,营造桐城古城,民间有如此之实力配合*府,当时的经济发展一定不同凡响。著名建筑史学家张驭寰先生盛赞桐城古城池的营造艺术居江淮之冠。老城区古迹文物,俯拾皆是。

桐城现有各级文保单位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另外,练潭老街为中国传统古村落,孔城镇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东大街、胜利街、南大街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孔城镇八甲、范岗镇新西村为省级传统古村落。

到清代中叶,桐城聚集了一大批当时中国的*治精英和文化精英,桐城派则趁势而起,聚集、培养了文史哲经方面的学者、作家1多人,著作竟达0多种。

建国后,朱光潜、方东美、方令孺、马茂元等一大批彪炳中国历史的桐城人如众星闪烁。著名文史学家罗哲文在考察桐城时写道:“想过去冠盖满京华,文章甲天下;看今朝人文重崛起,再度领风骚”。

不是吗?今日桐城人又在各个领域出类拔萃,仅博士就有五千多人。上到巡航导弹,下到深海潜艇,文都桐城,代有传人,为国争光。

桐城辉煌过,不止一次辉煌过。所以,才有了“文都”的美誉。但也被伤害过,不止一次被伤害过。所以,桐城人民要象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桐城文化,因为桐城文化是桐城人共同的根。现在可以想象,有省委、省*府如此重视我们的根,这条根上一定会更加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明代崇祯七年的“桐变”,将清芬阁、桐川会馆等付之一炬。一九六六年八月,在“破四旧”运动中,大量牌坊群被推倒,许多文物被销毁。在本世纪初,老城区房地产的无序开发,给北大街周围古街区带来无法估量的破坏。

但历任桐城*委、*府都重视桐城文化,都为之作过努力,都明白,只有文化建设才是长远的*绩。为了切实保护古城,市人大为之立法。为研究桐城文化,成立了桐城派研究会,由省级领导任会长。几年前,成立了文化投资公司,每年拨款二千万。*府决定和民间资本合作恢复与修缮六尺巷片区。去年又重修了文庙广场。

但这些,和人民群众的理想还有差距,在与先进发达省市日新月异的发展相比,桐城的文化建设,财*的拮据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理想形成了一个矛盾,怎么办?机遇来了。

省*府的组合拳,落到桐城是三大任务。

第一是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是一条硬任务,要恢复和修缮大量文物和历史遗存。

第二是推动在桐城建立*德教育基地。要求各级纪检监察委、*校、行*学院与桐城合作,对全体*员进行崇德重礼、克己清廉的培训,助力新时代*治生态建设。

这是省委、省*府给桐城莫大的荣誉,桐城应该感到莫大的荣幸。桐城自古就不乏廉吏,朱邑、张英、左光斗等比比皆是,为正义,为社会,戴名世、吴樾、施剑翘等舍身取义,义薄云天。正是这些先贤,留给桐城延绵不绝的良好社会风气,这些真的就是桐城一大亮点,也是安徽一大亮点,让我们向先贤致敬吧,感谢他们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我们一定要发扬光大。

第三是推进中国桐城文学小镇建设。

关于中国桐城文学小镇这个项目,是文化部直属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国城镇化促进会下属紫金润城投资公司,汇鑫赛富(北京)投资控股公司和桐城市*府于年11月发起的,年,经安庆市及省发改委两级专家团队评审可行性创建方案及概念性规划,最终跻身安徽省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

在和桐城市*府交流的过程中,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经过深入调研及思考,认准桐城文学现象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后一个集大成者,也是最大的一个文学流派。桐城背靠大别山东麓,面对大湖和长江,还是风景十分秀美的地方。他们有信心,有决心将桐城打造成国际上叫得响的文化小镇。当然,这和地方*府以什么样的思维格局如何配合是密切相关的。

这个项目以桐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为基础,包括六尺巷、中国桐城文学博览园、桐城文化产业园、特色书街、院士园等。同时,引入文化央企,形成集创作、改编、印刷、出版为一体的图书印刷出版产业集群,将文学会展业打造成重要支柱产业。

尊重桐城尊儒重教传统,打造集文学创作、研讨、阅读、教学、培训、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研学基地。开辟网络文学、游戏产品、影视、动漫线下体验馆,形成泛文学娱乐体验产品。

创建院士主题文化园,立足桐城籍院士,整合皖籍及在皖工作过的院士资源,打造院士专家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提升桐城的产业结构,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将联合国旅、华侨城、中国旅游景区协会等共建一流文化旅游目的地,以国际知名的桐城六尺巷礼让、廉*文化及古文化遗址为核心,辐射带动桐城名人故居、桐城院士主题园、特色书街、民俗文化街、龙眠河休闲观光带的旅游发展格局。

未来还要有三大标杆,分别是设立中国桐城文学奖,举办中国桐城文学博览会,整合多方资源,力争创建桐城中文大学。

打造这个特色小镇,必然要改变桐城三街一巷古建筑区内现有市井风貌,随着中国桐城文学小镇的初步建成,还将改变桐城经济发展模式,由过去主要靠工业经济向文化、旅游等服务产业转移,旅游将桐城文化传至四海,招商引资将从工业企业向乡村振兴转移,孔城、双港、嬉子湖等地也将走出和美丽乡村相结合的新型城镇化和文旅之路,形成桐城全域旅游的新格局,工业结构由一般制造业将向更环保、更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转移。桐城人民可以享受更有文化、更有品位、更富裕的幸福生活。

中国桐城文学小镇只是一个项目的提法,随着详细规划的制订,还将不断调整、丰富和完善。小镇建设启动时,将设立网站,听取热心人士的建议和意见,并欢迎各界人士的指导,和桐城人民一起,在桐城市委、市*府领导下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不仅经得起国家验收,还要对得起千秋万代。同时还要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不断出成果,出人才,努力把桐城打造成新时代的文都。

综上所述,面对省委、省*府《关于加强桐城文化保护传承的建议》,对桐城而言既是机遇又是压力。我想,省委省*府出台这个《建议》,一定是经过认真研究的,有安徽省内外有识之士的长期推介,有中央领导对桐城文化的欣赏重视,更有上级领导对桐城未来发展趋势的关心,蓄聚了厚积而薄发的巨大能量。

现在,安徽省委、省*府更是审时度势,从中央总体要求出发,从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出发,抓住桐城文化这个牛鼻子,指导桐城以新的思路走出一条*治、经济、文化、社会良性发展的道路。也希望桐城地方*委、*府既为桐城自身发展有所突破,闯出一条路,也为安徽文化事业发展开出一条新路。

对桐城的领路人而言,省委、省*府的布局既是压力,更是考验,方方面面将注视他们,看看他们是否有主动适应国家新时期新常态的意识,看看他们是否有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中央新的发展思路相结合的工作敏感度,看看他们是否有干大事、干成事的魄力和能力。对此,社会各界和桐城人民将充满期待。

省委、省*府《关于加强桐城文化保护传承的建议》实际上是对桐城进行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动员令。桐城是否应高举文化立市的大旗,把文化立市作为基本市策之一。桐城各级干部是否应认真学习最近习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和省委、省*府这个《建议》的全文,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更加解放,更加包容的思想,为桐城的千秋大业,集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和央企的智力、财力、协调力精诚合作,在不远的将来,崛起一个美丽的桐城,圆满完成省委、省*府对桐城的新布局,带领全市人民,为桐城创造新的辉煌。

我是一名退休干部,出于对家乡挚爱,故作此感概,欢迎批评指正。也谨将此文,作为向桐城市委、市*府要求文化立市的建议。

?相关文章?

在老桐城,家族是一支重要文化力量

桐城一山村跨越三千年,是桐城派再兴之地

重磅!安徽重点打造中国桐城文学小镇

安徽代表团建议:加强桐城文化保护传承

两块古碑,在桐城、池州为何命运不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