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井bull老照片故事那一年鬼子 [复制链接]

1#

古井贡酒·年份原浆

桐枞地区新春有奖征文

(可点击蓝字,阅读征文启事)

从网上看到一张老照片,是年日本*子侵占桐城后,在紫来桥下休沐的图景。照片上,不仅*子的兜裆装十分明显,而且他们或撩水浇腿,或巾布擦身,或恣意笑谑……都清晰可见。这些不能不激起每一个龙眠人怒发冲冠、擂台一决之愤。

*子兵在紫来桥下休沐

原来,我对抗日期间桐城的有关印象,都是听老一辈人讲的:*子侵华期间,欲从合肥南下,攻占我桐城县城,但是,进占到小关的时候,遭遇到了国民*府*队的顽强抵抗。*子指挥官于是找到当地村民打听附近地名,想找捷径。从当地村民口中得知,他们正在攻打的是小关,前面是大关,离县城还有四五十里地。*子指挥官心想:小关都这么难以攻下,大关可能就更难以突破了。于是强迫村民作向导,向东从庐江马槽、山冲走山路,以避开大关山口,桐城县城百姓得以免遭*子屠戮。

现在,看到这张照片,查过资料,我才知道,*子原来是占领过我们县城的,而且,整个抗战期间,桐城县城沦陷就达三次!

*子兵占领桐城

每一次*子进犯县城之前,无一例外都是先用飞机投弹进行空袭,而后再派遣地面*队进城屠杀抢掠。据不完全统计,日*在县城及夹石关(今大关镇)空袭共计投弹近百枚之多!造成民众极大的心理恐慌和*民的大量伤亡。对县城民房密集区尤其南大街商业区的轰炸,更是给桐城县城人民生命及财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特别是第三次日*攻陷桐城县城,即年5月至8月间,日*为祸更烈。据“安庆*史网”载:

日*“见物即掠,若书籍字画,以及丝绸皮软之类……付之一炬……举金玉宝器书籍字画碑帖,以及衣服食品,一切竹木器物之类皆不翼而飞,扫数无遗……”

城中居民“猝遇日*,辄遭枪杀”,日*“肆行焚杀淫掠,凡沿公路五里内外,多被其蹂躏。”

其时,安徽省主席为广西人李品仙,临时省*府驻立煌县(今金寨县),桐城既为安庆(民国时期为省*府所在地,已于年6月12日沦陷)及临时省*府之交通要冲,桂*第四十八*必死命捍守。可惜国民*府在外侮来临之时,*未退而*府先迁,民未及避祸而*队逃奔.

其次,在用人理念上,国民*府也还停留在“分封制”时代:主*者治*,治*者干*,以*资*,以*安*,**合一。然以*资*,不免权变,*易而*败;以*安*,不免暴虐,*败而*变。

因此,国*将领中不少人占地为王,为保存实力、自高身价而消极抗战,甚至大发国难财、公然通敌的也大有人在。说是地无南北,民无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但是,国民*府却非常害怕民众*事力量的兴起,抗战中,他们把百姓排除在外,没有真正认识到抗日战争既是民族战争,也是人民战争的本质。

孔城老街国*第师团部旧址

李品仙第四十八*辖三个师,李本一师驻合安路桐城沿线,共三个团:一个团驻今双港大横山,扼侵占省府安庆日*北上之要道;一个团(第师团)驻孔城老街,守东线,兼防夹石关,这是日*由东而北侵,由北而南下的两道防线;还有一个团作为预备团,驻城关镇。

若上面老一辈人传言是实,则合肥日*在夹石关不能轻易破关南侵,而安庆日*北上又遭大横山国*扼守,桐城县城在抗日期间似可无虞了。可惜的是:日*第一次攻占桐城,北线的确是走了夹石关,南线却取道*柏岭,团陷入南北两线作战之不利境地,驻大横山团又不敢回援。更要命的是,县城外线战斗正酣,守城常备兵即仓皇避于城西山中,国民*县*部也退避唐湾,官绅大族亦如蚁随行,于是县城第一次沦陷。

年7月中旬,津浦线南段日*在相继攻占合肥、安庆、潜山以后,于8月5日再次由西线攻陷桐城,县城第二次遭到洗劫。两个月后,日*即自行撤离。现在看来,此照片应是日*第二次侵占桐城期间所摄。

种种迹象表明,日*攻占桐城而后即行撤离,不单单是因为害怕当时共产*所领导的桐西大队的经常性袭扰,而且是在酝酿一个更大的阴谋:它以占领铁路、公路沿线城市及扫清长江沿岸障碍为目标,从而顺利西进武汉,寻机与国民*府*队主力再进行一次较大规模战役,以达到速战速决,逼迫国民*府投降的目的。

国民*府为了给临时*府以及*工企业等继续西迁重庆赢得时间,就不得不组织一次以武汉为中心的中日会战。年后,国民*府命令驻守桐城的桂*向皖西潜山和湖北老河口一带移防。至此,桐城境内的主要抗日力量除共产*领导的新四*四支队、桐西独立大队和少量学生兵外,国民*府*队几乎已悉数走空了,日*依仗*事力量,进驻桐城一时就如入无人之境。当然,为了配合华中派遣*的战略行动,他们还是进犯了桐城东、南、西之乡村一带。

但是,因为日*再三对桐城县城的血腥洗劫,造成桐城境内学校停课,百业萧条,普通民众每天过着朝不保夕、夜夜“跑反”的日子。就连年因与“国立九中”校长意见不合愤而回乡的潘赞化,也不得不举家避难于*甲山里,将其如夫人张玉良早年画作及自己的收藏匿于隐蔽的山洞之中,恐为日*所获。

国民*府*队未撤出桐城之前,即由当时所谓的“安徽省战时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下达了一个至今仍让桐城文物人痛心的通令,即拆毁桐城古城墙,以备战时人口疏散。

桐城古城墙

为达到既省钱又快速的目的,通令的发布者将人性中的“利己主义”研究了个透彻,民众也非常配合地将其发挥到了极致。通令说:凡民夫自愿参与,可自拆、自搬、自用,*府概不追究,亦不发放力资。一霎时,毁墙行动在保命抗战的名义下如火如荼。这座始建于明万历初年,“十年乃成”,屹立四百余年的古城墙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即荡平无迹了。时人有慨:

“先官绅始建墙,盖保境安民,拒匪防盗;今则不待外寇之来,即狼奔豕突,蚁附兽散。家国之念,御敌之策,几无迹焉。”

*子侵占桐城,已八十余年。其为祸故事,无论是曾经听人谈起,还是从网络、书籍上看到,至今仍让人感到义愤充塞于胸,故作一首《匹夫吟》,不忘旧事,以追来者:

紫来桥下水,

至今恨蒙羞。

可怜龙眠骨,

闻雷犹惊走。

民贫山无色,

国弱水含垢。

多谢炎*嗣,

长作醒狮吼。

?老照片故事?

同饮湾溪水,共扶四化人

母亲也曾年轻过

老爸的工作照

安庆也曾闹油荒

那年凤仪洲破圩了

在横店看电影

致敬博物馆的前辈们

两年的深造,别样的情怀

时光渐远,温情不变

祖母说,我死后不要和她葬在一起

邻家姐姐

北漂

忆母校汪河初中

你不一定记得全的老八大

那时我们正年轻

孔城,那条消失的老街

回望曾经的过去

雨夜忆外婆

小蛮腰与五花膘

幸福的幸福时光

风雨同舟二十载,夫妻同心抵万金

未来之路

,一别已是20年

坐车里的婴儿

枞阳闸,

那些年住过的故乡老宅

我的大哥是老兵

天若有情天亦老

我在母校的“民师”岁月

老屋里的记忆

摊开几张老照片,见证一段旧时光

二十年前的年夜饭

糟糠之妻偕白头

痘神庵里的那个姐

用一颗平常心来读书

三张照片定良缘

带我长大的小哥

父亲的新房梦

走进记忆深处的首届职工中专班

和许世友司令员在一起

横埠河初中的读书时光

温馨的童年

女儿小时候

那年我们正青春

悠远的思念

由两张照片想起的

三个朝代三变身份的女人

父亲的像框

外祖母的妆奁及其他

我与那些小家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