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常州古县阳湖名称的由来蔷薇看中国 [复制链接]

1#

阳湖县,在常州二千五百多年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从雍正二年()至民国元年(),共计年。然而,阳湖县境相当于明代初年被朱元璋撤去的常州府晋陵县的大部分区域,曾是位于常州府城东南部的一方重地,阳湖县衙位于常州府城马山埠(医院旁)。

阳湖县城隍庙位于常州府城青果巷东首(年大殿被拆除),并建有阳湖城隍庙戏楼(原新坊桥小学内),现原址留存的戏楼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坐南朝北直对阳湖县城隍庙大殿。光绪二十二年(6)对戏楼进行修缮。年重修。

阳湖县之名,始于阳湖,是因湖之南有阳山,湖以山名。阳山,又名安阳山,位于今常州市武进区与无锡市惠山区交界处。

阳湖,湖泊名,在常州市武进区东五十里,因靠近阳山而得名。阳湖北承运河,南流入太湖。为常州四大湖泊之一(滆湖、阳湖、宋剑湖、长荡湖)。

《太平寰宇记》记载:阳湖“在晋陵、无锡两县界。在州东六十四里,东南入太湖,二县中分界”。《方舆纪要》卷25常州府武进县记载:阳湖“以近阳山而名。湖东西八里,南北三十二里,其北通茭饶、临津二湖,共为三湖。刘宋元嘉中修湖堰,得良畴数百顷,今湖亦湮塞”。

南朝宋元嘉前,阳湖这里“皆为沮湿之区”,是白茫茫的一片泽国。元嘉二十二年()治理阳湖,便“渐次开辟,支港错列”,“成良畴数百顷”,但当时湖水经常泛滥成灾。经过一千多年变迁,阳湖发生了变化。据清代《武进阳湖合志》载:“今阳湖有二,一曰南阳湖(今武进区戴溪镇),一曰北阳湖(今经开区横林镇),从北阳湖达南阳湖者为驩塘河,长十五里。”

解放前,阳湖周边还都是芦苇荡滩,春夏发水,烟波浩淼,水患不止。经过治理,昔日的芦荡滩田,今已变成秀美的湖泊。

清雍正二年(),由于江南地区赋税繁重,苏州、松江、常州三府分县。其中常州府割武进县东部设阳湖县,西部为武进县,析无锡县地置金匮县,分宜兴县地设荆溪县,都隶属于常州府。常州府下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八县,其中武进、阳湖为附郭县,从此常州号称“八邑名都”,而阳湖县也由此产生。

清代常州人文荟萃、文风鼎盛。常州教育发达、文魁闪耀、科第蝉联。考中进士人数超过了苏州,仅次于杭州,位列全国第二。清代常州文化创造了“以区区两邑(武进、阳湖)之地,牢笼一代学术”的辉煌,奠定了其足以撼动世界和穿越时代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阳湖籍的人才辈出,以赵翼、戈玉良为代表,毗陵七子中以洪亮吉、孙星洐、杨伦、吕星垣、徐书受为首的阳湖籍人物在清史舞台上熠熠闪耀。

赵翼(—),中国清代诗人,史学家,常州府阳湖县人(今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镇安、广州知府,官至贵西兵备道。乾隆三十八年辞官家居,曾一度主讲扬州安定书院。赵翼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大家。他论诗也重“性灵”,主创新,与袁枚接近,故又与袁枚、张问陶合称为“乾嘉性灵派三大家”。

洪亮吉(—),常州府阳湖县人(今常州人)。清代大臣、经学家、文学家,毗陵七子之一。

尤其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地位的“阳湖派”,正是由于其领袖人物恽敬、张惠言均为常州府阳湖县人而得名。他们的创作实绩得到世人的推崇,文学主张得到世人的承认。

阳湖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的散文流派,张、恽的学派,最初诗文词赋过人,专攻研究古文,深受刘大櫆、姚鼐影响。他们以“当事事为第一流为宗旨,从桐城文派中脱身而出,打破古文与骈文的分界,从先秦诸子入手,重提文章注重世用说,在桐城文派一统文坛的情况下,分庭抗礼,别立新宗,开门立派。

常州经世致用的学风要追溯到明代唐荆川,它不仅包括关于世界观的学说,而且包括一套专业知识,以庄存与为代表的常州庄家继承并发扬了这种学风。

阳湖文派,既得方、刘、姚诸桐城派大师为文之正,又兼有清初散文大家魏禧为文之奇,介乎奇正之间而别成一派。阳湖派在嘉庆间的崛起,对形式主义的复古文风是一个有力冲击。于是沿着张、恽诸人的足迹,龚自珍、魏源出现,他们以其洒脱不拘的文风,冲破清规戒律的限制,为晚清散文开辟了新的天地。

咸丰十年(年5月),太平军攻占常州,阳湖县衙被作为太平天国护王陈坤书的王府(医院旁)。同治十年(),阳湖县在原址重建县署。民国元年()撤废阳湖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