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分享了如何巧记唐宋八大家中宋朝的六位,今天来聊一下唐宋散文中真正的老大——韩愈。
韩愈,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宋代粉丝苏东坡曾前后在17篇文章中提到他,称他为”百代文宗”,”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反对浮华艳丽的骈文,提倡“文以载道”。
他的文笔犀利、逻辑性强、观点鲜明,很能体现雄健奔放的文风。
他怒批官员谎报灾情,上疏《论天旱人饥状》,被贬;
他在中唐平定淮西藩镇后,写了《平淮西碑》,碑文被磨;
他做国子博士时,鼓励学生们上进“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写了《进学解》。
他为李贺不公正的科举遭遇鸣不平,写了犀利的《讳辩》;
他为了纪念侄儿,写了《祭十二郎文》,字字肺腑,句句断肠,成为祭文中的千古绝唱;
他上书劝谏皇帝不要沉迷佛教,写了差点丢脑袋的《论佛骨表》;
他被贬去广东潮州,写了《祭鳄鱼文》,仅待了八个月就赢得了老百姓的心,让“一片江山尽姓韩”。
不仅自己在职场上大写特写,还带动柳宗元他们写。
生活里,他还很会靠写文章赚钱。
韩愈当时是文坛第一大牛,软文开价贵死人,给人家写个墓志铭,收费动不动“马一匹,并鞍、衔及白玉腰带一条”。
他也收现金,比如“绢五百匹”,在唐朝,这可比人家普通基层干部一年工资还多。(在写平定藩镇、歌颂功臣的文章中,他就笑纳酬金五百匹绢)
而对于以前的学生来说,韩愈也是妥妥的“背诵全文”大户。
在清代私塾教材《古文观止》中,光他一个人的论说文就足足收录了24篇,独霸一卷(卷八·唐文)还装不下(可这本书才一共篇)。
就连毛泽东,从青年到老年都很爱读韩愈。
在湖南一师学习时,国文老师是个对学生非常严格的前清举人,要求学生学习写桐城派古文,而韩愈就是桐城派最为推崇的作家。
从那时起,毛泽东开始钻研韩愈的文章,从词汇、句子、章节到全文,反复默读和朗诵,写读书笔记。他的诗文,毛泽东大多烂熟于心。
后来,他在延安会见斯诺(插一句,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是七年级必读课外书)时说,钻研韩愈的文章,让他学会了古文的措词,如果需要的话,仍然能够写出一篇过得去的古文。”
由此可见,韩愈对毛泽东的影响是很深的。
他还在自己的政论与诗词中,点化或引用过韩愈的不少诗文,比如/p>
《新民主主义论》中的“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出自韩愈的《原道》。
《反对党八股》中说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这句话出自韩愈的《送穷文》;
同篇文章中的“行成于思”则来源于韩愈的《进学解》。
而在我们现在人教版教材中,已算是手下留情,只收录了他两首诗和两篇散文(也是要背的),分别是:
小学段: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初中段: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马说》节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高中段:
《师说》节选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如果家有中学生,想在高考语文中轻取高分,在课外正读《古文观止》的,建议先重点研读一下韩愈的文章。
韩愈不仅文章写得好,人品还很好,真心的帮助了很多人,是一个真正的良师益友。
我觉得,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他有一件事,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就是他对杜甫的高度肯定。
现在的我们,都知道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中国唐诗中的地位之高,他的诗被称作“诗史”,是大唐由盛转衰社会百态的忠实记录者。
可是,杜甫生前却是官场、文坛皆失意,一生落魄,贫病交加,死后都没钱迁回老家安葬,连墓志铭,都是五十年后由粉丝元稹给补上去的。
这位差点就被历史埋没的伟大诗人,被五十年后一位伟大的散文家韩愈所高度肯定和赞扬: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这来自当时文坛大V的崇高评价,由此开启了争读杜诗,千人注杜的风潮。
杜甫,自此与李白正式并驾齐驱,成了唐诗不可逾越的两座颠峰,从此再未走下神坛。
所以说,”百代文宗“对于韩愈来言,可不是一顶白戴的高帽子。
#大语文时代#
注: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