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方博*,桐城市*甲镇汪河村人。一九四三年出生于吴咀的方家小河庄,自幼读书,一九六二年桐城中学毕业,在校时学名“方富贵”。那时读高中的人极少,在文革多年前汪河老公社唯独我读了桐中。
我的同学王光怀,枞阳县麒麟镇人,与我同龄,感情甚好。高中毕业,他被北京工业大学录取,导弹自控专业。我未考上,回到农村,当了民办教师。一九六五年暑假,他与另一位老同学方晓顺来我家看望,我也去过他们家。此后,文革开始,书信也渐少,最后失联。五十多年来,音讯全无,我多次梦见与老同学在一起学习生活的场景,心中无比思念。
年桐初班全体师生合影
年汪河小学毕业班合影(作者为民办教师时)
二零一六年九月下旬,北京的吴菊梅(高三时班长)与天津的江澄相约回老家桐城,先在合肥与几位老同学小聚,他们都有共同的心愿——老同学聚会。住在合肥的王光怀决心要将我联系到,于是把任务交给了住桐城市委*校的吴宣兆老同学。
吴宣兆回桐城后立即行动,打电话给教育局、毛河初中、*铺初中、汪河小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取得了联系。因为我改了名字,学名极少有人知道。
十二月初,王光怀约我到合肥相见。十日八点半,在大女儿的陪同下,坐上了去合肥的大客,十点前到了南站,再上公交到铁四局附近的曙宏新村。我小妹就住在那里。
刚进屋坐定,手机就响了,是老同学王光怀的电话,他从科学岛搭公交也到了曙宏新村。我、小妹和大女儿立即下楼迎接,我们在楼下相遇,他五十多年大样未改,又手机上传有近照,一眼就认出来了。他紧紧握住了我的双手,目视着我,半晌无话,我的泪水也纷纷落了下来。小妹和大女儿也热泪盈眶。过了一会,我俩手牵着手,慢慢上完楼道,进了我妹妹的家。
我俩同坐沙发,小妹沏茶,他便开口问了我的境况,我简单地述说了一下。我的老伴身体较差,有严重的心脏病,近十年来靠服药维持;五个孩子(三男二女)都已成家,大儿大媳、二儿二媳也都在学校工作;我本人于年从学校退休,现仍住在老家吴咀;孙辈计有五人,有两个已大学毕业,现已工作。
午饭后,光怀老友回科学岛了,相邀我们明日去他家。
桐中校友合肥小聚
左一为作者,中间王光怀,右为汤富生
次日上午8:00,我与大女儿从铁四局乘公交车向西到怀宁路口,再转车到二公交站。刚一下车,王光怀就迎了上来。他说我们再等一会,汤老要来。汤老就是汤富生,是枞阳义津人,高三时同班同学,他被合工大录取,毕业后在某厂任工程师,退休后又被留任。听说我来合肥,特地来相陪,真是学友情深。不到十分钟,他来了,也还是当年模样,很是亲切。
王光怀约了另外几位同学,可惜不凑巧,操磊平因老伴病重不能离身,李玉春去了芜湖,汪来贵生病不能前来。我们这三位老同学先乘车去科学岛。科学岛在合肥市西北,三面环水,环境优美,比较安静。中国科学院设在这里,王光怀一九七六年就来这里工作,任过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负责人,退休时是处级。他带我们参观了科研大楼和多处景点,那里道路清洁,花木迷人,发电大楼造型新颖、建筑雄伟,电机庞大。外地来考察参观者络绎不绝。中科院的科学人士们为科学事业,为人类利益,每时每刻都在呕心沥血。
下午我到了王光怀的住地——科学家园。进了屋,客厅宽敞明亮,房间、阳台、厨房、卫生间都结构合理。他老伴热情招呼我们坐下,泡茶,对我说:“老王经常想到你。”
她与光怀是北工大的同学,河北人,也是科研人员、工程师,现退休在家。他们有两个儿子,都是学有成就,大儿北大毕业,现在美国工作,小儿清华博士学位,深圳工作。
晚餐之后,我与王光怀又进屋闲聊,不知不觉又回忆起六十年前的时光。
一九五六年暑假,我从*铺中心小学毕业,被桐城初中录取了,实现了父母让孩子们读书的梦想。王光怀也录取了桐城初中,那时学校是按年龄分班的,我俩都在班。班主任是孙如愚老师,她温暖慈爱,像我们的母亲,大家都很爱戴她,时任校长是王匡。
一九五七年春,反右运动开始,学校老师们天天晚上都进行*治学习。有一次晚自习后,班上一些同学悄悄围在教师会议室窗外,窥听着他们的发言,有的认真,有的敷衍。当听到有人说倪主任是右派时,我们都觉得不服气,倪主任教授我们班数学,是一位好老师。后来倪主任被定为右倾分子。
刚升初二时,学校为节省煤油,又将学生重新编班,我与王光怀、方晓顺等几位同学被安排在班,班主任是姚曙东老师。那时我们相处的就很和谐。
一九五八年,这是不平凡的一年、大跃进之年,全国人民大办钢铁,为万吨钢而奋斗。学校也不例外,下半年我们已属初三,开学时又按劳动力编班,我和王光怀、方晓顺等大部分同学留在班。
我们班接受了去挂车河淘铁砂的任务,班主任张德芳老师带领我们去了挂车河,在一个小村庄住下。午饭后,老师又带我们去河边找水源,砌水坝,安沙箱。我和王光怀、方晓顺、李明等12人是一个小组,组长吴韵琴。淘铁砂的活儿我会,因为老家汪河早就有人淘铁砂,小时候经常帮大人们淘。*沙轻,流出箱外,铁砂重,留在箱内,当箱内全是铁砂时,断水取砂。我们没有什么任务,少了也不受批评。可社会上大人们不同了,他们有任务,如果一天数量上达不到指标,就会挨斗。我看到大河埂上跪了很多人,背上还插上小白旗。
干了一周就回校了,又开始了紧张的学习。我们教室在校中心平房内,教室明亮,晚上已开始使用电灯,是桐城供电厂供的电。我们班在全校算是先进班级,教室后壁挂满了奖旗,无论是学习风气、纪律、劳动、体育运动,各方面都是好样的。
一九五九年夏季,初中毕业了,班上中考成绩全县领先,全班有十七人录取了桐中。
我和王光怀被录取在桐城中学高一(六)班,班主任是唐述诫老师,校长是史耀明,班内50位同学,大多是桐初、天城和怀宁的。高一时学校给我每月4.10元助学金,因为我们从初中到高中户口在校,伙食供给每月6元,学费全免。张宰相的后裔张致远和张家章老师分别授数学、俄语。
一九六零年,自然灾害开始,同学们的生活也受到影响,供应粮由每月36斤减少到每月26斤,农村社员更苦了,是食堂制,粮食更少,后来各地都有饿死的人。高二初始时,学生流动大,休学、辍学多,学校又将六个班并为五个班,我和王光怀、操磊平、尹大华等六人分到高二(一)班,班长刘可*。班主任老师是佘世恒,授化学课。我们男生住在左公祠大厅内,那时我们学习抓得挺紧,晚上十点多才睡觉,早上天不亮又去了教室,冬季经常是脚没暖就起床了。
一九六一年秋,我们高三了。学校为应考,学生分科学习,原高二(一)班学理工科的同学多,我和王光怀、方晓顺、王高才、陈祖胜、吴菊梅、操磊平、江澄等54位同学编在了高三(二)班。班长吴菊梅,团支书刘可*。班主任章征文老师,授*治课,贵池人。胡志祥老师,怀宁人,授语文课。刘化民老师,枞阳人,授俄语课。物理老师施国新,东至人。慈昌淦主任(桐城人)和方不园老师(枞阳人),分别任代数和几何。化学老师是马云生。
左为王高才,上为陈祖胜
桐城中学教风严谨、学风端正。尤其对毕业班学习特别重视,不但学习时间盯得很紧,而且师资力量也很雄厚。慈主任和方不园老师省内有名,慈主任当选过全国人大代表,方不园老师被评为高中特级教师。他们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都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
桐城中学一九零二年由吴汝纶老先生创办的。我们在校时正逢第六十个校庆日,我记得校庆会上,古文教师姚沛生在台上说:“桐中比我大三岁,小时候天天在桐中玩,大了在桐中读书,大学毕业后在桐中工作。我爱桐中,桐中就是我的母亲。”
桐城中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老革命家*镇是从桐中毕业的,现在对航天事业有极大贡献的工程师程堂明、毛万标也都是桐中校友,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都有我们桐中人。
我们高三(二)班毕业后,有8人走进*营,保卫着祖国,有34人被各类大学录取,继续深造。也有十人未录取,回到农业一线。
在桐中读书时,我们在周六晚会上表演过“和平颂”,在金神墩挑过粮,在钱庄帮助农民秋收,为修镜主庙水库出过力,到龙眠担过柴,还到*甲汪河扛过木料。一九六二年五月一日全校师生来到牯牛背水库参观天桥通水……一切记忆犹新!
夜深了,我和王光怀同床就寝,心里都还在回忆着往事。
十二日早,我与王光怀坐公交到陆**官学校门口。倪渐顺同学也适时赶到,他也是我们班同学,当年和他同用一脸盆,共洗一盆水,他北工大毕业后到部队工作,后调到陆**官学校任职,退休时是大校*衔。我们相见甚欢,分别时又是依依不舍。
下午我们又到水泥研究院,见到汪来贵老同学。
由于时间关系,不可久留,只好与老同学王光怀告别,期待下次聚首。
图为作者与倪渐顺
图为作者与汪来贵
?精华推荐?
打猪草:桐城大山里的故事
二奶奶和她的心尖子、命根子
牯牛背水库的记忆:卖柴
外婆是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