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本书,也许在许多人的书架上,案头都会有摆放,但会有多少人能够安静地坐在灯下,翻开这两本书,看两位大师笔下所描绘的两千多年前的那个世界,体悟那个世界的人事兴亡和悲欢离合?
在这之前,我不禁在想,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够看懂这两本书?
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文化典籍浩海如烟,一部《四库全书》包罗万象,还没有那一种文明能与之娉美。就是在这浩如繁星的典籍中,《左传》和《史记》如两颗耀眼的明星,群星不能掩盖其光华。
这两部书的诞生,耗尽了作者的心血,更重要的是,这两本书都是倾一个家族几代人之心血才得以完成。
左丘明左丘明和司马迁自己本身是史官,祖上也都是史官,算都是出身史官世家。
左丘明相传是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后代,后因吕氏齐国内乱,丘氏一族逃离齐国,来到楚国,先祖做了楚国史官,楚国著名的“左史倚相”,就是他的祖父,后来丘氏一族又参与到楚国的内争,结果又逃到鲁国。到了左丘明,因为家族渊源,加上自己的丰富经历和广博学识,做了鲁国的史官。“左”即左史,为官名,常言:左史记言,右史记行。丘才是他的姓。
左丘明墓鲁国为周公的封国,保存了完整的礼乐文化和大量的历史文献,这是左丘明后来“作史”的重要资源。一部《左传》,左丘明日夜操劳,笔耕不辍,穷30年才得以完成,记述了春秋余年的历史,共18万余字。
这和我们现在几个月就写出一本书,书所承载的内涵和厚重感,是不可同言而语的。
司马迁铜像《史记》的写作过程,经历曲折,可谓千辛万苦。司马迁也是家学深远,班固写的《司马迁传》说“司马氏世典周史”,司马迁的父亲就是汉武帝的太史令。司马迁年少聪慧,遍读经史,20岁周游天下,访逸探古,3年时间几乎走遍了大汉帝国的疆土。
从24岁到42岁,18年间,随汉武帝巡访天下,最后一次随武帝封禅泰山回来后,便开始继承父亲遗愿,著述《史记》,他自己说:“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就这样又过了13年,才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皇皇巨著《史记》。
司马迁祠和左丘明不同的是,除了“日夜操劳,笔耕不辍”外,司马迁在著述《史记》的过程中,还“受宫刑,忍辱苟活”,这种经历给他带来的情绪,在《史记》的字里行间,有体现,读着《史记》,似乎总能问到作者的愤怒和不屈。
这两本书的成就和地位,已经有很多前人论述过了,其中不乏帝王、文宗、史宗。文学史上,每当有文体、文风改革时,必定会抬出《左传》和《史记》,唐代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是这样,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和桐城派散文亦是走韩愈和柳宗元的路子。
此时,不禁要问,读这两本书到底有什么用?
这也许是大多人不读的原因吧,不读,生活照样美好,读了,也不见得让生活更美好。
但是,还是请安排时间,安排心情,读一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