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桐城人的桑落洲情缘江皋,桑落洲边大小山
TUhjnbcbe - 2024/8/6 0:23:00

《江在湄前辈还桐城》

桑落洲边大小山,芦花生处锦澜斑。

这首诗写于年,江在湄刚刚从广东回来。当年桐城很多人都在广东发展。

顾永年,有《梅东草堂诗》。生卒年不详。字九恒,号桐村,祖籍浙江钱塘。丁澎之婿。康熙乙丑进士二十四年()进士。入漕运总督董讷幕,旋官甘肃华亭知县。后因董讷事所牵连,于康熙三十一年(),发遣奉天(今沈阳)。三十五年(),清廷颁捐输令。遣子输粟军前,乃得.钱登之称江在湄为兄弟,顾永年称江在湄为前辈,故江在湄跟钱登之差不多大。《江在湄昆仲见过》是明末清初钱澄之创作的一首诗。钱澄之(—),初名秉澄,字饮光,号田间,明末清初文学家。安徽桐城人,曾仕南明政权。入清后,还归故里,杜足田间,以课耕著书终其身。著有《田间文集》三十卷,另有《田间诗集》二十八卷。

江皋(-年),字在湄,安徽桐城人。顺治十八年(年)进士,观政刑部。父病,乞养归。丧除,授江西瑞昌知县。故事,岁一巡乡堡、校户籍,敛舆马费,皋罢之。县城近河,壖岸善崩,屡决改道,环城无隍,民病汲。皋出俸金,率先效力,筑坚堤,浚壅塞。水复其故,形势益壮,民居遂蕃。三藩叛,县界连湖南,土寇乘间起。皋曰:「吾民缘饥寒出此,迫之则走藉寇」。饬乡、保长开谕抚安,而密督丁壮巡查,屡擒其魁,盗遂息。居七岁,考最,迁九江府同知,寻擢甘肃巩昌知府。大军入蜀,治办军需。值岁除,檄徵骡马千匹,茭刍器具,取具仓猝。皋策画便宜,供应无缺。士卒骄悍,所过渔夺百姓,皋遇,辄缚送军主,斩以徇,繇是肃然。越四岁,调广西柳州。时新收岭西,兵犹留镇。军中多掠妇女,皋白大吏,檄营帅,籍所掠送郡资遣,凡数百人。军饷不继,士哗噪将变,皋驰谕缓期,趣台司发饷,应期至,军乃戢。郡民王缵绪,故官家子,经乱,产为四奴所据,只身寄食僧舍。皋诘得之,悉逮捕诸奴。奴惧,纳二千金乞免,佯受之。讯伏罪,乃出金授缵绪,命奴从归,尽还其产,柳人歌诵之。太和殿大工兴,使者采木,民大恐。长老言故明采木於此,僵仆溪谷,横藉不可数。皋曰:「上命也,何敢匿讳!」使者至,令民前导,自控骑偕使者往视。巨木森挺绝巘,下临深谷。下骑,掖使者攀援以登,崖益峻,无侧足所。使者咋舌曰:「是不可取。」还奏免役。民讙呼,戴上恩德。寻被荐提学四川,以母丧解官。服阕,补陕西平庆道副使,迁福建兴泉道参政。以事左迁,旋以恩复职,卒於家。皋於广西声绩最著。

一代廉吏江皋(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文/光其军

一、江皋入仕

桐城青草境内的王屋山,以“其山形若王者之屋”而得名。此山紧邻三道岩,面临大沙河,山势逶迤,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很早这里就是规模宏大的王屋寺佛教道场。由于此山坐北朝南,又被风水先生称之为风水宝地,所以历代多有为官为商者安葬于此。如今王屋寺早已被毁,只留下遗址和散落在山中的塔墓群,而一些为官为商的墓葬也掩映在绿树丛中。

从江大路山行不远,就可见到一处绿树丛中的墓葬。步行走过去,拨开浓密的蒿草和低矮的灌木,就豁然而见到被枯枝败叶覆盖的墓冢,再拨开遮挡的一些枯叶,那完好的墓碑上清宰相桐城人张廷玉写的铭文“皇清诰授通奉大夫分守福建兴泉道布政使司参政加二级磊斋江公墓就清晰可辨了。铭文中的磊斋江公,就是清朝一代廉吏江皋。《清史稿》就记载有他体恤民间疾苦的德政,至今阅读起来,仍然值得称道。

江皋,字在湄,号磊斋,年出生在桐城龙眠山下的一个村庄里。他出生的时候正是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人心浮沉。在这种环境下,江家人仍然尊奉“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训,让年幼的江皋上蒙学。江皋父母的这个决定,也是受当时特定的环境影响。

桐城在明末清初,远离清朝军队与明朝军队搏杀的战场,境内还比较安宁。又由于桐城沿江集镇的漕运发达,商业兴盛,经济繁荣,使得文化的发展摆在了迫切需要的位置。因为经济发展需要文化,文化反过来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因而,明清时期,桐城一地就滋生了许多私塾。讲授私塾的老师,大多是不满朝廷的腐败,不屑于在官场上混迹,就转而退居乡里,设账讲学的。也有部分老师因为屡试不中,就断了念头,为了养家糊口,就设私熟教授乡里的。一时桐城私塾林立,老师众多,城乡六七岁的男孩纷纷“破蒙”进馆,接受早起启蒙教育。清初桐城名士方中通妻陈舜英《送儿庚同就熟》一诗就生动地描述了送子入私塾时而期待的心理:“吾儿刚六岁,今日便延师。膝下才离母,怀中早诵诗。功名知有分,学生可相期,屈指三年后,埙篪并奏时。”

另外,桐城在明清时期崇文重教之风就尤盛,“三代不读书,犹如牛马猪”,说的就是不读书就被人瞧不起,被鄙视。而“穷不丢书,富不丢猪”这则民谚在桐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被桐城人奉为金科玉律代代相传。一时桐城境内“城里通衢曲巷,,夜半诵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朗朗。”(桐城派后期作家马其昶诗)此诗便是当时社会重学的真实写照。既然城乡读书氛围这般浓厚,不言而喻,江皋的父母也就耳濡目染,以至于让才六七岁的江皋蒙学的。

江家父母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当时的封建思想影响下,只有念书才能走上科举之途,才能进入达官之路。江皋的父母在当时是有远见的,而幼小的江皋,却也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发奋努力,刻苦钻研。他深知,只有读出名堂来,才能让他出人头地,才能入仕,才能在家乡有名望,被人敬仰。因而,江皋在读书时,将自己远大的抱负寓于潜心苦学中,常常刻苦学习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寒霜苦,天资聪颖的江皋不负众望,在二十岁的时候就中了举,顺治十八年(年)又中了进士,观政刑部,自此走上了官宦之路。可刚在朝廷做官不久,因为父亲病故,就乞求朝廷给假让他回家尽孝,朝廷恩准了。三年后即年,江皋孝满,复就被朝廷任命为江西瑞昌的县令。

二、初任瑞昌


  

江西瑞昌离京城较远,但离桐城很近。江皋从京城接旨,就打马上任,其间从桐城经过,也不曾下马回家。瑞昌隶属九江郡,依山傍水,也是个很好的地方。但经过年年战乱,民众苦不堪言,早就疲惫不堪了。加上又频发盗贼,更让民众雪上加霜。尽管如此,朝廷赋税一点不减还在继续上加,老百姓无法上缴,且日积月累,又加重了负担。来之前,江皋从各方面了解了这一情况,做到了对瑞昌社情民意的心中有数。

江皋到瑞昌上任,前任留给他的是一副烂摊子。这对于刚入仕的江皋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但江皋一接任就显示出了他非凡的执政能力。上任后不几天,江皋处理完日常公务后,顾不得休息,又让衙内搬出县里的文书存档。他一卷一卷翻看着,不知不觉,江皋就翻阅完了一半,正待伸手喝口茶时,突然一份卷宗从手里滑了下来。俯身拾起,那散落出来的一张案子就吸引了他的注意。他顾不得喝茶了,连忙看了下去。这是一份前任县令因为赋税不能完成被治罪且连累三代人,其中有一个亲属居然受牵连致死,他的妻子孩子都不能回家的案子。江皋一口气看完后,就掩卷长叹,连连摇头,深感做官不易,做民也不易,就想着为这个前任县令作些事情。于是,他一面将情况如实禀告上级官府,请求赦免一些赋税。一面亲自到民众中间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做民众的工作,让民众知道赋税对于国家的意义。同时他又念及前任县令的家眷思乡心切,又派人将她们全部遣送回了家。过了一段时间,上级官府准许了他的做法,江皋于是就将赦免赋税的通知张贴出来。百姓看到了通告,很高兴,觉得赋税减轻了,应该是江皋的功劳。百姓也就感其义,纷纷纳税,因而朝廷的赋税就得以完成了。

此事刚一结束,让江皋腾出来一些时间,他不想待在衙门里享清福,正好瑞昌的乡村还不曾去过,便决定去乡村看看。于是,就带着随从巡视乡村,这是江皋的第一次巡视,也是他有目的的游走,这一次的行走,江皋是明显带有体察民情的举动。

作为一县主官,尽管这是一个卑微的职位,但当时江皋却抱有一番作为的思想,所以他敢于下去走走,了解情况,是为自己勤政、为民服务获取真实情况的。而这一次行走,也让他有所收获。在瑞昌的一个乡堡,江皋受到了乡吏的接待,但他拒绝了乡吏丰盛的酒宴。简单的饭后,就亲自在乡吏的房里查阅户籍。这一查,就发现了该乡吏偷报户籍,以此收敛车马费的问题。该乡吏见到江皋发现了他的劣迹,很快就装出笑脸,从腰里掏出几块沉甸甸的银子欲贿赂江皋,江皋见状,脸色顿时阴沉下来,马上伸手一推,毅然决然地拒绝。乡吏自讨没趣,吓得直抖。乡吏的可怜不仅没有讨得好处,相反引起了江皋的大怒。他立即吩咐随从,拿来纸墨,写出免职的文书,将这个乡吏革职了。此消息一出,震惊瑞昌,当地的百姓都认为江皋是个清官,此后很长时间,瑞昌各乡的乡吏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

瑞昌县城旁边有一条大河,每当到了春夏之际,雨水不断,致使河水暴涨。那咆哮的河水顿时就改变了一向温驯的脾气,化作了一头猛兽,它时常冲毁河堤,肆意改道,毁坏百姓财产。每年这个时节,瑞昌的百姓都人心惶惶,忧于水患。

江皋上任不久,就逢上了雨季。那几日,接连下了几场大雨,使得河水暴涨,沿河两岸四处告急。江皋在衙门里,看着连绵不绝的雨,就想到了肆掠的河水。他披上雨衣,带着随从走出衙门来到河边,就看到河水泛滥,冲毁堤坝,冲垮房屋,道路,淹没农田,百姓四处逃难的场面,深感痛心。他当即命令官员动员一切力量进行抗灾救灾,官员自己要深入灾区第一线,认真核实灾情,了解受灾人口和受灾面积。同时给灾民发放救灾粮食,指导灾民自救,尽量减少损失。并加派出士兵加强巡逻,遏制哄抢,打击盗抢,保持社会稳定。几项举措的制定,使瑞昌社会迅速稳定了下来。

等雨水停了,洪水退后,修复水毁工程就摆上了日程。一日,他丢下繁忙的公务,带领一班随从沿河考察河堤两岸。经过实地考察,江皋得出治理这条河,就必须修好堤,使堤坝坚固长久的想法。但治理河流缺少资金,他就带头捐出了自己的薪水,并且倡议大家一齐集资来修筑堤坝。瑞昌的百姓得知江皋的举动,认为江皋一个清官好官,也就奔走相告全力拥护江皋的决策,他们纷纷捐钱,捐工。上下齐力,不久曾经像脱缰野马一般的河流就被坚固的河堤挡住了,瑞昌的百姓从此再也不怕水患了。为感恩江皋,当地人就将修好的河堤,称之为“江公堤”。江公堤仍在瑞昌,至今还在发挥着作用。

又是一年,紧邻瑞昌的闽楚地方,忽然传来警讯。百姓将匪情报告县府后,江皋就派人到那里了解。派出去的人了解后,汇报江皋,说,是闽楚地方的土匪,利用边境的小路打劫过往百姓,沿路的百姓几乎都被打劫,百姓被打劫怕了,也来打劫了。江皋听了汇报,连忙召集会议。会上官吏们纷纷建议派兵剿灭他们。江皋听取了各方建议后,出人意料的对官吏们说:你们知道这些人为何做强盗的吗?从我到瑞昌上任以来,也走了不少地方,我看到很多人都很贫苦,都入不敷出,我看这些人,就是被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我们找到了他们沦为盗贼的原因,那么安抚他们就很容易了。如果威逼他们就范,势必使他们全跑到闽楚去依靠强盗了。会上他就安抚作出一番部署,并发出指令,勒令瑞昌的各乡里保长,张贴告示,并且宣读,明示利害关系。各乡各保的一系列举措,使得盗贼也心有所怕,再也不敢有大动作了。在乡里保里工作的同时,江皋又一些派勇敢的壮丁经常在靠近闽楚的地方巡查,以保护过往百姓的安全。过了一段时间,这些打劫贼以为风平浪静的时候,就又溜出来打劫,但被巡查的壮丁一一俘获了。打劫贼被押回县城,江皋立即审讯了打劫贼,将打劫贼的首领处死,将一些从犯释放,这件事过后,瑞昌全境,就变得安宁了。

江皋在瑞昌任上所做的以上这些事,只不过是他任上所做的一部分。但有了这些就已经足够了,它足以长久地留在瑞昌人的心里。因而,瑞昌人将江皋写入了《瑞昌县志》中。清人蓝千秋也写了《江公皋传》,此文近来被全国多地列为高考文言文必读文章,年还被重庆市列为当年的高考试题。 

江皋官在清初,不过是个小官,官小位卑,却在任上有所作为,并被载入史籍,这不能不说他的勤政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执政理念。江皋所做的许多政绩,并不是他凭空说出来的,而是他脚踏实地做出来的。几件事漂亮的在瑞昌做好,使得他在瑞昌当时就成为了一个名人。而每一个朝代,都会有很多名人产生。有的名人被载诸史籍,有的名人被老百姓口口相传。载诸史籍的名人,除非是特别有影响的,能被人时常记住外,十之八九都会被后世遗忘,只有史学工作者,才会花一些时间去啃一下枯燥乏味的史书。瑞昌的“江公堤”仍然存在和江皋的事迹仍然被传颂,足以说明江皋是当时当地老百姓喜欢的人物。是的,老百姓心中的一杆秤,还是能够秤出是非曲直来的。


  

三、赴任巩昌

瑞昌任上,江皋做了很多实事,深得百姓喜欢,因而名声鹊起。几年后,朝廷来到瑞昌考察他的政绩,通过考察官员一系列的明察暗访,并综合各方意见,给江皋评出了最优秀的等级,并上报了朝廷。不久,朝廷肯定了它的政绩,认为他可以重用,就将他升迁至九江府同知。在九江府同知任上,江皋同样显示出非凡的才能,工作业绩突出,百姓喜欢。朝廷就又再次重用江皋,被派到很艰苦的甘肃巩昌任知府。

甘肃巩昌不比较为富裕的江南瑞昌,但是个军事要地,来往的军队很多。有一天,朝廷军队为征伐四川,走的一条路就是取道巩昌。军队到的时候,江皋才到任不久,对于军队的征集情况江皋有所不知。而军队的大帅,也颐指气使,不通过巩昌官府就擅自发布命令征集各种军用物资。巩昌百姓不厌其烦,个个都感到疲乏窘困,却敢怒不敢言。

征集军用物资的命令,同样也发到了江皋手中。顾及都是朝廷中人,江皋接到军令,认为筹集军用物资是国家大事,就不敢怠慢,经过一番筹集,终于在岁末筹集齐了大帅所要的军需物资,送交了军队,并收到了大帅的接见。大帅很高兴,设宴款待了江皋。几番觥筹交错,又来来往往几个回合的针锋相对,让大帅领教了江皋办事严谨,柔中有刚,刚正不阿的性格。江皋也知晓了大帅目中无人,骄横狂妄,全力袒护士兵的贪婪本性。回府后,江皋便心生想有机会治治大帅,恢复军队纪律的念头。过了不久,那些平日被大帅骄奢惯了的士兵,不想待在军营里过安逸的生活,变得更加骄横强悍起来,有的士兵离开军营私自去民间掠夺,有的士兵光天化日之下公开抢夺。士兵赤裸裸的行为,几乎没有人敢呵斥他们。人们忍气吞声的生活着,最终有胆大之人将这些事情反映到巩昌府上。江皋听了百姓的控告,显得非常生气,就痛下决心来整治军纪,以恢复社会秩序。

一日,江皋到他所管辖的地区考核下属的政绩,刚刚行至郊外,就看到军营里的几个士兵,骑着高头大马,飞快地超过了他的车队,准备去前面抢劫百姓。扬起的尘沙遮住了江皋行走的路,江皋见状,呵斥他们停下来,命令衙役逮捕他们并进行审讯。从他们口中得知他们将要去抢劫,就押送到军队大帅那里准备斩首示众。大帅见到被绑缚的那几个士兵,顿时就明白了。他心里想为这几个士兵说情,但他又深知江皋的为人,就不再有为他的士兵讨饶的打算,只好睁一眼闭一眼的任由江皋处置。江皋见大帅不言,就将士兵带回府内。经过升堂审讯,士兵对抢劫的行为供认不违,江皋按照清律判处了这几个士兵的死刑。士兵处死的那天,万人空巷,百姓个个拍手称快。从此以后,巩昌境内安宁,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再敢去危害百姓了。


  仅这一件事,江皋在巩昌又声名鹊起,百姓都知道巩昌府里有个叫江皋的知府,公正而又无私,清廉而又固执,人们都愿意给他唱颂歌。这在当时的官场,是非常少见的,这也引起了官场上很多人的嫉妒。可他对这些嫉妒不以为然,仍然我行我素。有人说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为清廉勤政所累,就觉得他肯定难受。江皋得知后,不仅没有不快,反而显得怡然自得,没有任何不舒服的地方。

江皋在巩昌又取得了政绩,按理应该得到升迁。但中国古代官场的当道政要,对于江皋这种人,还是不愿意让他继续升迁,只是为着官场的需要,还得让他在原味待着。从这一点上,江皋的仕途,不能说是顺利的。好在江皋不去计较,无论在哪一任上,从这个府到那个府,都是在为百姓说话办事。

从史料上记载江皋的事情看,江皋的这一做法的确大得民心,也由此奠定了他执政一方的根基。按照现在的说法,他应该是清正廉明的“清官”。我个人看过史料后,也是这样认为。我又认为,大凡清官,应该要有为政府增辉,为百姓谋福的能力。还要有好的品行,有很强的执政能力,江皋应该即是。

四、执政柳州

江皋在巩昌执政了四年,境内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朝廷也很信任他,按理江皋应该抓住机会,找一找门路,给自己的仕途上一个台阶。但江皋执政几年,几乎为百姓为民生工程慷慨解囊了,自己又没有向任何人索取过分文,因此江皋哪有钱去疏通关系呢。因此,江皋最终被朝廷平调到了柳州,担任知府。

走的那天,巩昌人们知道他们心中的清官要赴柳州,纷纷涌上街头夹道相送。江皋走在人群里,看到人群依依不舍的表情,眼泪不觉就流了下来。他不能说什么,只能挥手与百姓道别,同时也将终身为百姓服务刻在了心头。

巩昌离任,经过几月的行程,江皋终于抵达处于比较偏僻的南方柳州。到了柳州,江皋得知这里的风俗于内地迥然不同,人们比较粗犷剽悍。而又当时清朝军队刚刚收复粤西,一部分军队就留在了柳州镇守。镇守的军队中有很多被掠夺来的妇女,整日被没有战事的士兵欺凌,她们纷纷哭泣着想回家。有一天哀嚎的哭声惊动了来军队犒劳军人的江皋,他不解为何有这么多妇女困在军中,就问陪同的人,才得知这些妇女都是军队一路抢夺来的。江皋听了,一脸不快,阴沉着脸,快速走出军营,来到它的上级面前,将这一情况禀告,并提出处理意见。上级支持江皋的意见,速令军营统帅,如实登记被掠夺来的妇女。等名单出来后,江皋召集这些妇女开会,会上请求回家的妇女,根据路程远近,就派发路费让她们回家,一共资助了数百个人。这些妇女,听到了还发路费回家,纷纷跪下来,感恩江皋,都说江皋是个好官。

第二年,驻守柳州的军队统帅因病去世了,一时军中混乱,士兵的军饷就没有办法按时发放。没有了军饷的士兵们,可不干了,他们集体穿着盔甲,来到军帐前示威抗议。正在军帐中公务的江皋,听到外面吵闹声,得知大事不好,就很快出了军帐。他来到士兵们跟前一询问,得知是军饷没有按时发放。就拍了拍胸脯,和士兵们约定好一个月后发放军饷。士兵们十分相信江皋,就自动解散了示威活动。

等士兵们一散去,江皋立即回到军帐中,写好向上级请求速发军饷的信函,派人快马送到上级发放军饷的部门。上级部门得知江皋信中所写内容,不敢怠慢,立即如数拨付。军饷果真不到一月即到,让士兵们喜出望外,纷纷佩服江皋的说话算数,军纪自然而然就复归如初了。

平息了军人的闹事,江皋才缓过气来,他有了几日的清闲。可他闲不住自己,又溜出衙门微服私访。行至一庙时,见里面香火兴盛,就走进去。在一个角落里,忽然看到有一人坐在那里。走过去一看,这人虽形容枯槁,却有一股凡人没有的气韵。江皋一惊,心想此人落难在此,必有缘故。果然经过询问,得知此人是过去一个做官人的儿子,叫王缵绪,因为经过战乱,家里的财产,被家里养的四个奴才霸占了,自己被撵出家门。江皋听了勃然大怒,转身走出庙宇回到衙门,指令衙役立即拘捕四个奴才。奴才被押上大堂,在威严的江皋面前显得非常害怕,掏出两千金钱乞求赦免。江皋假意接受了金钱,等钱到手,江皋又下令对他们审讯,给他们定罪。等事情结束,将奴才的两千金悉数还给了王缵绪,又将奴才侵占的财产全部归还。柳州百姓得知江皋很公正的处理好了这件事,很兴奋,就以各种形式来歌颂江皋。

江皋在柳州任上,还正逢皇帝兴建宫殿。皇帝兴建宫殿,就下旨给各地,接旨后,各地的百姓就将遭殃。不愿看到百姓遭殃的一些诤臣,就纷纷冒死谏阻。嘉靖时的一个工部员外郎刘魁,江西泰和人,就是这样的一个臣子。他先叫家里买好棺材,然后上朝奏疏:“一役之费,动至亿万。土木衣文绣,匠作班朱紫,道流所居拟于宫禁。国用已耗,民力已竭,而复为此不经无益之事,非所以示天下后世!”结果这一奏疏,触怒了嘉靖帝,刘魁遭廷杖,又被下诏狱。相比之下,清朝的桐城人江皋,在当官做事上就显得非常技巧。

一日皇帝的太和殿兴工,朝廷派使者带着圣旨,到出产大木的柳州来采办。见到皇帝的使者到达,当地的老百姓都很惊恐。江皋在官府接待了使者,并安排好使者,就出了衙门来到街上,准备听听百姓意见。走到街上,正遇上正在议论此事的几位老者,他们见到知府大人不请自到,都围过来对江皋说:明朝皇帝修宫殿时,就派人来这儿征集大木。当时为采伐大木,官府征用了不少人力。许多人上山采木,为此死亡的不胜其数,那些尸体横卧山谷,惨不忍睹,至今想起来都还后怕。江皋听了,十分同情,并安抚老者,说皇上的命令,谁敢违抗啊,不过,他一定会想出周到的计策,让百姓免去这一苦役。

回到府中,他端坐桌前。衙内给他端上一杯茶,又点上一根黄烟。在一吸一喝之中,他忽然滋生出了一个主意。使者在府内休息好了,也坐到了桌前,两人谈着谈着就谈到了进献大木之事。江皋说,皇帝交办的事,我一定尽力完成,不过,在办事之前,我请你同我一起去找一下大木的产地。江皋合情合理的话,使者听了,觉得没有不去理由。

第二天,江皋就同使者骑马出发,在城外,找了一个熟悉路的百姓带路。走了不远,就到山下。起始,山路还能行走,可越走就越难行走了。就停下来,歇一会儿,一抬头,两人都看到了山上石头嶙峋,一棵大树挺立在绝壁上,下面就是深谷,其险可想而知。再往上行走,骑马也不行了,江皋就同使者一起下马。江皋走在前,还拉着使者,使者面露难色,但江皋说,这是皇帝的命令,巨木如果可以得到,地方长官理当身先士卒。使者听了,便不好拒绝,只好随江皋他们爬啊爬啊,越爬山崖越陡,就连侧身都没法下脚。使者也害怕了,拽着江皋咋舌说:“这样险的山势,就是神仙也采不了!”江皋听了使者的话,心中掠过不易察觉的微笑。

使者下山后,后怕的劲还没有消失,他谢绝了江皋的一再挽留,星夜驰马回了京城。到了京城,等不及回家休息,就上朝奏明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听了报告,也动了恻隐之心,就把采办的事免了。柳州的百姓听说皇帝免了苦役,相互奔告,都说柳州有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六列传二百六十三对这一事情做了如实记载,而江皋在清朝,只是一般的官吏,但《清史稿》对一般官吏有这样的记载,说明江皋在其任上确实做了一些事情,而被记载入《清史稿》像他一样位置的人并不多。他为民说话,为民做实事,减轻百姓疾苦,从这一点上,他完全有理由载入史册。

五、晚来归隐

江皋在柳州任上几年政绩卓著,为民爱戴,被上级看中,被提拔为四川提学使。上任没多久,因为母亲病故,按照朝廷循例御职,江皋就回家扶丧侍母。三年服丧期满,被朝廷补陕西平庆道副使,后迁福建兴泉道参政。在福建任参政时,江皋结识了福建画家陈山人,两人往来不断,交情日益加深。但没多久,江皋就告老还乡,陈山人依依不舍送别。官路上,陈山人送了一程又一程,到了不得不分别的时候,陈山人说,你回了桐城,我会去看你。江皋说,等我安顿下来,就接你来桐城。及至到了桐城,江皋安顿好行李,就顺着桐城走了一圈,发现王屋山王屋寺一代适合隐居,就在王屋寺旁结庐而居。

在王屋山隐居其间,他白天与王屋寺的主持衡山大师论法参禅,晚上挑灯著书,共写下了《江在湄文集》0卷、《江在湄诗集》41卷、《染香词》1卷、《筹边九策》等著作。桐城三诗家之一的方贞观曾评其“政德”、“诗才”云:“乡人勒石标殊德,海客将珠请旧诗”。清初学者钱澄之评其诗云:“在湄吾乡诗人,既通籍,又好吟咏,其往来京师,流览山川,形诸诗者,莫不殷君国之忧,念生民之戚而感物造端”。

某一日,江皋读书写作累了,忽然想起福建画家陈山人,连忙修书一封发给陈山人,请他来桐城。陈山人接到江皋的书信,欣然赴约。陈山人来到桐城,与江皋纵情游乐王屋山,又与当朝退隐在龙眠山的宰相张英结识。陈山人这一时期,根据江皋一生宦迹游踪为内容,创作了《十二真图》。江皋见状大喜,就在上面配诗,张英看了后,也很喜欢,也在上面和诗。这十二幅真图为:匡庐种花、浔阳送客、飞雪渡陇、华山采药、岳麓观碑、漓江秋泛、峨嵋春望、泰山观日、崆峒招鹤、沧海浮槎、燕市酒人、龙眠著书。江磊斋、张英据图配诗亦十二幅,加前序、后跋各一幅,凡二十六帧。十二真图》,辗转相传,已失《燕市酒人》画、诗和《龙眠著书》画,现存二十三帧。

陈山人待了一段时间,就回到了福建。而江皋因为年老,不胜风寒,也病倒了。年的一天,就溘然离世。死时,当过官的江皋身无分银,家无分田。衡山大师感江皋一生清廉,就自掏银两,请人将其安葬于王屋山正脉。

纵观江皋的一生,可谓政绩卓著,众人敬仰。江皋一生历任过几地的县官,知府和提学使,从江南到西北,从西南到东南,他都能在任上保持淸正廉明,治理措施得力。其勤政的能力,以及处处为百姓着想,处处心中有着百姓的为官理念,在他所任的各地,都被人们称赞。从江皋所做的事情,我们不难看出,始终在他心头高悬的是:民众之事无小事。 

江皋在官场为官很长时间,也应该熟知“一朝县太爷,十万白花银”,但他自己却不为金钱所动,认为沾了金钱无疑损了自己的人格,他死后身无分文,家无分田,就是最好的佐证。究其江皋一生为官的事迹,可以说,清廉勤政主宰着他整个的人生。在他的心里,只要为百姓办事,就是他最大的幸福。由此,我们认为他的精神世界是富有的,也是我们所仰止的。

以史为鉴,清朝的江皋带给了现今的我们很多东西……
  


  
  

主要参考书目

《清史稿》中华书局

《桐城科举》方宁胜

《方公皋传》清蓝千秋

《桐城耆旧传》马其昶

《桐城县志》黄山书社

1
查看完整版本: 桐城人的桑落洲情缘江皋,桑落洲边大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