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桐城部分山区村新建的集体茶园。
今年,双港镇潘赛村将规范集体土地流转管理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公开招标成功签订高赛圩亩土地新一轮流转发包合同,每亩集体土地流转租金大幅上涨,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74万元。该村资产盘活型的强村富民之路,成为桐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样板”之一。
图为部分村合作社种植的瓜蒌。
今年以来,桐城市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聚焦强农业、富农民、美农村,以统筹增合力,以改革添活力,运用盘活资产、培育产业、实施项目等模式,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机制、新路子,持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带富能力”,有效实现了强村与富民的“双提升”。
图为青草镇陶冲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发的茶叶种植基地一角。
抓统筹,凝聚发展合力。桐城强化规划引领,结合各村实际和资源禀赋,拟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规划,包括当年短期规划和三年中长期规划,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锚定路线图和时间表。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与市农业农村局成立工作专班,精准实施调研督导、实时调度等工作机制,统筹抓好强村项目申报、审核、建设和管理等工作,以项目化方式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出台《桐城市年扶持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工作实施方案》等一揽子文件,围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制定财政金融、土地指标、税费减免、人才支持等优惠政策,完备政策扶持“工具箱”。
图为青草镇尧天村集体经济组织生产的“双塘粉丝”。
促规范,夯实发展基础。桐城组织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参加登记赋码信息年检,核实全市农村集体资产20.41亿元,其中固定资产10.95亿元,让村村有本“明白账”;全面推行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股份)合作社理事长,严格落实合作社事务“四议两公开”制度,实现村社事务分离、财务分设,健全日常议事规则、法人治理机制、依法统计机制,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化运行;印发《年桐城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工作实施方案》,今年已完成45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且完成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聚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不规范、集体资产管理不到位、农村集体经济合同不完善等问题,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财政局对6个镇(街道)18个村合作社开展了财务大检查,以全方位的严格监管,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
图为部分村建成的香菇大棚。
抓改革,激活发展活力。桐城着力培育乡村产业发展“头雁”队伍,坚持“育、选、管、用”齐发力,按照“在现有新型经营主体中发展提升一批、在乡村能人中挖潜培育一批、在外部人才中引进落户一批”的原则,培育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人,遴选12人参加农业农村部“头雁”培育项目,4人成为安徽省新农人,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力”。推动农业生产“大托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已引导3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农业生产全程托管,每个村至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多万元。改革到村项目实施机制,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接到村项目,黄甲镇三新村人居环境提升项目、青草镇复兴村黄冲中心村庄和陶冲村徐坦中心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等项目均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接,今年,全市完成村集体经济项目13个,增加村集体收益39万元,并带动周边1名村民增收;实施特色种养业到村项目4个,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超万元。优化激励机制,制定《桐城市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激励工作实施细则(试行)》,建立村集体经济发展与管理人员报酬挂钩机制,共奖励村集体28.16万元,激发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图为吕亭镇双龙村宏特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一角。
树典型,挖掘发展潜力。桐城围绕资产盘活、产业培育、乡村服务、乡村经营、工程承揽、乡村旅游等典型模式,编印典型案例,促进互学活用,打造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样板”。目前,双港镇潘赛村的集体资产盘活型、文昌街道石河村特色水芹种植产业发展型、新渡镇云水村农业生产大托管的乡村服务型、吕亭镇双龙村村级出资、村民参股的乡村经营型、青草镇尧天村打造“双塘粉丝”品牌的土特产开发型等典型案例,正在全市推广。
图为黄铺村村办公司经营的“铺上甲屋”民宿项目。
重实体,彰显发展能力。桐城鼓励各村根据本村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聚智聚力,由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经营实体,同时要求村办实体须经镇(街道)党(工)委批准备案,各村设经营主体签订经济合同及大额支出要报镇(街道)审核批复,并及时公开财务核算,接受各方监督。黄甲镇黄铺村利用闲置小学的校舍,联合投资公司注入万元,建成占地面积平方的“铺上甲屋”民宿,短短两个月,该村办公司创造营业收入13万元、获利2万元左右。目前,全市已注册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的强村公司(合作社)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