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中国现代文学新编知识点一至六章
TUhjnbcbe - 2024/9/8 20:52:00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费用 http://pf.39.net/bdfyy/qsnbdf/160930/4975799.html

绪论

时间:年文学革命----年全国第一次文代会。

内容形式与观念

①语言方式的变革。(文言文→白话文)

②反传统。人的觉醒→现代意识

研究什么?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脉络。

好坏优劣

读书读作品的方式,点评作品的方式。

学什么?

模仿与影响,复现与超越,题材类型,叙事结构,语言风格,创作模式,切入视角,人物原型。

宏大叙事

时代改革,历史事件

个人叙事

人情,细腻,感情,小我

症候

后来的我们:在后知后觉中回溯人生,在历史变革中反思人性。

出走的我们:《玩偶之家》

归来的我们:《白毛女》《故乡》

成长中的我们:身体,心灵《金陵十三钗》《平凡的世界》

选择中的我们:传统,现代,人生困境。《哈姆雷特》《原野》《日出》

人,事,时代

梳理历史的脉络。

阶段性的分析。

历史性的评判。

阅读习惯

文本意识

审美意识

经典意识

问题意识

起点:五四说,民国建立说,晚清文字改良说,戊戌维新说,言清小说起源说,海外起源说

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历程,是一个由渐变到突变的过程。△渐变始于晚明,突变的开始是晚清文字改良,突变的完成是五四文学革命。

~年的划分

20年代文学~~~~~五四时期的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文学

30年代文学~~~~~左联时期的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文学

40年代文学~~~~~抗战时期的文学~~第三个十年的文学

文学的划分

—,古代文学时期

~,近代文学时期

~,现代文学时期

—至今,当代文学时期

第一章:晚清文字改良

晚清文字改良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头十年。代表人物有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严复,黄遵宪等。要点是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文界革命。追求思想启蒙,形式上提倡文体革新,白话写作。

诗界革命

诗界革命的口号是梁启超于年12月25日在其文章《夏威夷游记》中提出来的。

三要素: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实践

一,记录时代风云的史诗。

黄遵宪继承并超越了中国传统诗人的优良传统,他的诗歌创作仅秉承了现实主义的道路,而且还以其所了解的西方近代意识,致力于中国社会的维新变革,因而,他的诗歌成为记录时代风云的史诗。

二,实践我口写我手。

黄遵宪以开创一代诗风的雄心和壮志,在诗歌理论上,对传统诗歌规范进行了大胆质疑,并在“语无古今″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诗无古今″的观点。

三,书写异域文明和风情。

黄遵宪以阔达开放的人生视野,在诗歌创作中融进了异域文化的特性,独创“海外诗”,为中国传统诗歌扩展出一派从未有过的新气象。

四,梁启超诗界革命主张中忧国忧民和“新民”的情怀在黄遵宪的诗歌中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这极大地推动了诗界革命的发展。

其他诗人

丘逢甲:豪放的英气和炽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夏曾佑:对西方文明的追慕和对传统封建的决绝。

康有为:①抒发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枕,凸显仁人志士深厚的忧国忧民思想情怀和力缆狂澜的豪迈气概。②对西方近代文化的认同和期冀以此改造民族精神的现代意识。

总结:

诗界革命作为发生在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还没有涉及对诗歌现代性的探讨与追寻,从总体上来说,诗界革命主张的提出并不是源自诗歌自身文体的觉醒和变革的需要,而是源自政治改良体系下的社会功能的再发现。相对于中国诗歌传统而言,毕竟带有现代的特质。使得新派诗不仅在题材和主题上获得了拓展,而且在形式和语言上已有了一定的拓展,实现了诗歌的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开启了古典诗歌向现代诗歌转型的序幕。

小说界革命

年才由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正式提出。

梁启超为什么要夸大小说的作用?

小说出身卑微而受到歧视。

借鉴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发挥小说的作用。

不过正无法矫枉。

小说界革命的理论内容及意义

①“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也”,彻底颠覆了中国文学界轻视小说的传统观念,对于改变小说在中国文学中的边缘化地位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小说乃改良群治的最有力工具。把小说的功能扩大到了极致,小说由此变应政治改良的需要,堂而皇之的坐上了文学第一把交椅,摆脱了在文学中的奴婢地位,一跃成为担当政治改良等诸多重要历史使命的急先锋。

③提倡俗语小说,达到思想普及的政治目的。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官场现形记》李伯元,《老残游记》刘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研人,《孽海花》曾朴

小说界革命产生的原因

现代印刷技术的应用,报刊等新兴传媒的发展。

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在对西方文化的感悟中,逐渐意识到了小说在社会中所独有的作用,进而大力张扬小说在维新与革命中的启蒙作用。

晚清时期产生了大量关心国事,能够接受新小说的读者。

小说界革命总结

如果没有晚清小说界革命等构建起来的近代文化心理结构,五四文学革命也就失去了其存在发展的基础。

梁启超等过于强调小说的政治意义,要忽视了其文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小说界革命的效果与实绩。

文界革命

梁启超于年底在《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了“文界革命”的口号。

梁启超倡导文界革命的内在根源是“灌输常识”、“开通民智”、养育“民德”、和培植“民力”。

梁启超提出文界革命的目的是“播文明思想于国民”,力求创造出思想新颖,文白夹杂,平易畅达,具有鼓动力的“新文体”。

文界革命的主要内容

①“播文明思想于国民”。

对文明思想的传播,主要是从“破”和“立”两个方面展开。所谓“破”,就是把文章的锋芒直指社会弊端,对封建专制思想及其所带来的危害进行批判。所谓“立”,就是把文章的笔墨集中在阐释文明思想作为社会的主导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对西方的“新思想”、“新学说”的大力鼓吹。

②主张语言变革,强调自由的表达。

文界革命在语言上突破了古文一统天下的格局,使得俚语,韵语以及外国语法得以进入文章之中,这为白话文的兴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③突破旧时文体,实验报章新文体。实现其政治上开通民智和文化上新民的目的。

总结:

①文界革命较之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的创作实践要深入的多。文界革命属于理论倡导深入其创作实践丰厚。

②新文体以及文界革命推动了散文的变革,确立了新文体在文体上的合法地位,开启了五四文学运动中的散文和杂文写作的先河,动摇了桐城派和文选派的合法性,使文体走上了自由、通俗、开放的发展道路。

③就文体自身而言,新文体还没有从根本上确立其白话文体的合法性,只能算作是从“旧文体”向“现代文体”过渡的一种文体。

晚清一系列的文学变革,是文学革命的序幕。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第二章:早期言情小说

文学史上的两种文学流派:鸳鸯蝴蝶派和礼拜六派

鸳鸯蝴蝶派出现于清末民初。代表作品有《海上花列传》和《玉梨魂》。

产生的原因

中国社会追求现代化的产物。

背景

都市文学刊物的出现,一方面,这类刊物适应了都市市民大众的“消闲”、“娱乐”要求,拥有了较大的读者群。另一方面,又为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脱离了传统的“学优而仕”的知识分子,从传统文人向现代职业作家的转变提供了可能。

内容

早期言情小说是对中国古典通俗文学的继承和改良。

注重对文学趣味性的价值追求。

注重文学对客观现实的“存真性”的价值追求。

意义

扭转了晚清政治小说过分注重政治说教,甚至异化为政治说教工具的倾向,是文学向着自身回归,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学史意义。

出现了像张恨水这样卓有建树的一代文学大家。

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

现代通俗小说的开山之作

艺术成就

乡下人进城的叙述视角

现代商人与妓女形象的成功塑造

穿插、藏闪结构法

白话与方言的艺术加工

文学史价值

逐步确立了现代的文化立场

传统文学主题的超越

开创了小说创作从文言向白话过渡的先例

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是清末民初出现的一个文学倾向相近、艺术趣味相投,并没有严格的组织和宗旨的都市小说流派。以“哀情小说”的影响最大。主张文学消遣性,娱乐性和趣味性。代表作家有吴研人、徐枕亚、李涵秋、苏曼殊、吴双热、李丁夷、陈蝶仙、包天笑等,代表作品有《海上花列传》《玉梨魂》

五虎将:徐枕亚,周瘦娟,包天笑,李涵秋,张恨水

鸳鸯蝴蝶派的作品作家

陈蝶仙创作了《泪珠缘》,吴趼人的《恨海》(社会小说的言情标志),李涵秋的《广陵潮》,徐枕亚的《玉梨魂》(年对鸳鸯蝴蝶派来说是具有标志性的一年)

鸳鸯蝴蝶派的特征

注重文学的趣味性

警示觉民的启蒙意识

提倡并使用白话文

鸳鸯蝴蝶派与新文学对峙互补中发展

言情小说期刊:《小说月报》等

鸳鸯蝴蝶派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①从清末民初这一特定的社会情景来看,社会转型颠覆了既有的社会秩序,而新的社会秩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是个性解放与既有的道德的冲突趋于紧张,鸳鸯蝴蝶派小说,正是应调和并重构社会新秩序的召唤而横空出世。

②现代报刊出版业的发展,为鸳鸯蝴蝶派实现市场价值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鸳鸯蝴蝶派的发生发展与中国现代报刊出版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联。

③职业作家及作家群的出现,使得鸳鸯蝴蝶派从个别作家的艺术追求转为群体艺术诉求,并共同支撑起了该流派发展的自由空间。

④都市市民阶层的形成,使得鸳鸯蝴蝶派拥有了广大的读者群。而读者以潜在的方式制约和影响着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创作,由此使鸳鸯蝴蝶派的创作风格深深的契刻在读者的审美诉求。

⑤在对中国传统小说艺术的重新认同中,鸳鸯蝴蝶派在创作理论和实践上完成了对小说界革命理论与实践的反拨,确认了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发生与发展的基本路径。

西方小说东方化,中国传统小说西方化。

鸳鸯蝴蝶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①在题材上,它把艺术的触角伸展到许多新领域,极大地拓展了小说表现人生社会的空间。

②在思想上,它批判专制主义和旧道德,具有鲜明的情感启蒙色彩。

③在文体上,它开创了诸多中国小说的新文体,如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

④在叙事技巧上,它注重借鉴西方小说,在总体上确立了小说叙事的现代性特征。

⑤在语言上,尽管其早期主要使用文言,但之后开始使用白话,有力地促进了白话文运动。

⑥在文学接受上,它较好地凸显了读者接受这一元素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性。

⑦在美学追求上,它显现出对悲剧观念的认同。

⑧在近代小说流派的发展史上,它对小说界革命以来出现的背离小说艺术本体的政治小说是一次有力反拨,对中国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是较为成功的现代转型。通过主“俗”潜在地补充了主“雅”的新文学发展。

徐枕亚的《玉梨魂》

是民初言情小说的重要代表作,被誉为“言情小说之祖”

价值/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①它通过描写爱情悲剧展现了礼教吃人的罪恶

悲剧来自于其爱情与内化为自我行为规范的礼教之间的矛盾。何梦霞与崔筠倩的悲剧则彰显了觉醒的个性意识依然迷失在现实中,人的自我意识与情感分裂则显示出礼教对人异化的程度之深。它所创作的人物形象具有现代意识。

②连接了个体男女情爱和社会责任的鸿沟,使之获得了根植于个体而又超然于个体情爱之上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③它的艺术魅力并不是来自于典雅的骈文,而是来自于骈文形式下的意象系统,这和小说的主题有机的融汇在一起,赋予小说诗化的品格。

是由骈文而来的诗化,而其诗化的主要途径是借助由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和以才子佳人为主体的悲剧叙事获得的。

第三章:五四文学革命

年初的五四文学革命,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背景:晚清以来中国文学观念变革。/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强劲动力。)

新文化与新文学

出现的背景:

起源于“保卫共和”的历史背景。

现代报刊和新式教育的出现。

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现代出版业的发展等经济、文化条件的成熟。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最早的策源地是《青年杂志》。

年9月,该杂志在上海创刊,创办人为陈独秀

创刊的目的:对中国的青年人进行政治教育和思想启蒙。

代表文章:陈独秀的《敬告青年》;文中明确的指出了青年应有的六种精神: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㈤实利的而非虚文的;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北京大学和新文化运动

年12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不久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年1月,《新青年》编辑部随之迁至北京,从此《新青年》和北京大学这一刊一校紧密的联结在一起。

新文化运动

主要内容:介绍西方的现代文化,宣扬反封建的新思想,引领追求真理,立志报国

先驱:陈独秀,胡适,李大钊,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蔡元培,吴虞等

两大中心任务:民主和科学。以民主和科学理念为核心。西方的进化论(主要是社会主义达尔文主义)、个性主义、人道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学说逐渐为觉醒了的中国知识分子所掌握。

口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一是伦理革命,二是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

年1月,《新青年》发表的胡适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成为文学革命正式开启的标志。

八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日,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

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文学革命新的宗旨。

周作人《人的文学》

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是“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的文学,明确了新文学的发展路径。

新文学的本质在于重新发现“人”,人的意识觉醒,弘扬以个人为本位的人道主义,从而助成人性的健全发展。

新青年还翻译域外文化,外来文艺学说和文学作品。

大量外国文学译介活动介绍信奉外来思潮和流派兼收并蓄,多元择取的态度,冲破中国文学封闭状态,拓展了视野,加速新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新文学运动要旨:1.白话的文学:“中国文学的正宗”。2.“人”的文学,“人”的发现。3.外来文化和外来文学的吸纳。

文学观念的碰撞

双簧信

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将社会上各种咒骂新文学的言论加以汇集,模仿旧文人的口吻作成一篇攻击文学革命的古文,向《新青年》杂志投稿,而《新青年》的另一编辑刘半农则写了《复王敬轩书》,对其逐一加以批驳,嬉笑怒骂,笔锋犀利。年3月,两篇文章同时在《新青年》四卷三号上发表。

目的: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力。

与林纾等人的论争

林纾:介绍西方文学很有建树;但对新文化运动倡导的以白话为正宗极为反感;提出“文言不当废,白话不当用”。

年初,林纾在上海《新申报》上连续发表了《妖梦》《荆生》两篇文言小说。以此来射影陈独秀,钱玄同,胡适,蔡元培。然后又发表了《论古文白话之消长》,《致蔡鹤卿书》等文章,反对白话文,怒责新文化运动”覆孔孟,铲伦常”的恶行。

《国故》的创办者刘师培,黄侃等人抵抗白话文学势力,主张保存“国粹”以抵抗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主义。

《新青年》全文转载了林纾的《荆生》,并逐字加以批驳。蔡元培立即发表了《林君琴南函》的公开信,驳斥了林纾对文学革命倡导者们的无端指责。鲁迅,陈独秀也表现出了与守旧派势不两立的态度。

与“学衡派”的论争

☆☆☆☆☆学衡派于年9月在南京成立的《学衡》杂志而得名,代表人物有吴宓,胡先骕,梅光迪。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学衡派首先是一个新国学派。

学衡派又是中国现代的新人文主义派

①在文言与白话的问题,新文化先驱们主张“言文合一”,因为文言不利于新思想的传播,也不符合新文学的平民主义要求。学衡派则主张言文分离。

②在文学进化问题上,新文化先驱们认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学衡派认为“文学为情感于艺术之产物,其本质无历史进化之要求”,强调要发挥出文学推动社会改造的现实效能。

③在创作与模仿的问题上,新文化先驱们提倡创造,要建设具有新内容和新形式的新文学:学衡派重视文学发展的连续性,认为文学发展的不过是蜕旧出新的演化

总体来说,新文化先驱们反对在模仿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础上创造;学衡派认为只有继承传统,才能创造出新的文学。

与“甲寅派”等人的论争

甲寅派以年成立的《甲寅》杂志而得名,代表人物章士钊,主张提倡“读经救国”,攻击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道德的整体破坏和对白话文学的提倡,代表作品《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

新文学的尝试

《新青年》在五四文学中的地位

《新青年》杂志即是呼唤文学革命的最初的舞台,又是培育新文学创作的第一个园地。

《新青年》上的新文学

年2月,《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发表了胡适的《白话诗八首》。这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白话新诗滥觞的标志。

年1月,《新青年》从第四卷第一号开始,全部改用白话和新式标点符号。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设立了“随感录”专栏。这个新栏目开启了日后声势越来越大的白话文写作的浪潮。一个月后,发表了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白话小说的经典之作。

年3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三号发表了胡适的独幕剧《终身大事》,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发表的话剧文学剧本。

报刊:《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晨报》,《学灯》

优秀作家:郭沫若,冰心

文学革命初期的新文学创作的特征

一是强烈的启蒙意识;二是浓郁的感伤情调;三是多元化的艺术追求

早期白话诗

主要作家:胡适,沈伊默,刘半农,周作人,刘大白。他们对白话和解放诗体的兴趣远远大于诗本身

胡适,白话第一人,新诗代表作《老鸦》《人力车夫》,年3月,他的诗集《尝试集》出版,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是沟通新旧两个时代的艺术桥梁。

《尝试集》的开拓性贡献

一是运用明白易晓、自然现成的白话语言,不避俗字和口语。二是讲究自然的音节,不求对仗和旧韵;三是破坏格律,追求诗体的大解放。

局限性:艺术价值远远低于它的文学史价值。

刘半农:新诗歌谣化,《我之文学改良观》:诗律愈严,诗体愈少,则诗的精神所受的束缚愈甚,诗学绝无发达之望。他还提出了破坏旧韵,重造新韵和增多诗体的主张。在创作实践方面,他对诗体“最会花样翻新”。他是“自由体”诗的拓荒者之一。《叫我如何不想她》

沈尹默《鸽子》《三弦》《月夜》

初期白话诗创作的特点

1.重说理,不太重抒情;重实感,不重想象;2.重诗体的解放,不重视新诗诗学的建设;过于强调“白话”,却忽视了“诗”,过于散文化,诗难以跳出旧诗的窠臼,成了一些“半放脚体”的过渡性的“未成品”。3.以白话作诗,将诗歌从文言中解放出来。大多不用韵,表现出有别于传统诗歌的散文化倾向。

早期问题小说

这些小说所涉及的社会问题,有妇女问题、劳动者命运问题、青年人恋爱婚姻问题、人生的目的和意义问题,以及儿童问题、教育问题、战争问题等。

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作为全新小说现象小说的出现,是这场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是知识青年思想觉醒的表征。

作家作品: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冰心的《两个家庭》,王敬熙的《雪夜》,杨振声的《渔家》,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

话剧文学的萌芽

五四文学先驱主张以西方话剧为模范,从改革文学剧本入手,创造体验新思想、运用新形式的中国话剧。

胡适推出了中国话剧剧本的开山之作:《终身大事》

年3月,民众戏剧社成立,创办了专门性的戏剧杂志《戏剧》月刊。民众戏剧社和随后成立的上海戏剧协社继续坚持对中国旧戏和“文明戏”的批判,主张戏剧“艺术上的功利主义”,提倡“写实的社会剧”和“爱美剧”(非职业的业余演剧),更致力于社会问题剧的创作。

杂文和美文的兴起

五四白话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收获是中国现代散文的萌芽。当时对现代散文没有统一的称谓,一度把议论为主的文章和叙事抒情为主的文章称为“小品文”。

杂文:匕首和投枪。

主要作家:鲁迅,周作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

白话的随笔体小品文

随意而谈,无所顾忌的语体风格。周氏兄弟和林语堂的作品是杰出的代表。

白话美文:周作人是美文的倡导者,朱自清和冰心等人是成功的实践者。他们的散文作品有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动人的语言。

五四文学的精神和历史贡献

主要精神

①“重新评估一切”的叛逆精神

借重来做摧毁历史传统的畸形的桎梏的旧道德的利器,重新固定价值创造一种新道德来。

对文学价值观念体系进行了更新,对一切中国传统的观念做了大胆的叛逆和对西方文化艺术观念的大胆“拿来”

②“人的文学的个性”精神

它以人道主义对抗否定人的价值、抹杀人性合理发展的封建蒙昧主义,以个性主义对抗以君为本,以父为本,以夫为本的封建伦理思想。

③忧国忧民的悲剧精神

描绘封建传统和专制社会扭曲人性、压抑生命的悲剧。

悲剧意识的觉醒:率先突破了中国传统的“大团圆”式的“瞒和骗”的喜剧观念

悲剧精神,又是一代觉醒者孤独心态的折光

④“拿来主义”的开放精神

兼收并蓄,择取百家的态度

民主意识,自由意识,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促使他们摆脱封建传统的羁绊和跨进新的精神境界,加速了他们文学观念的更新。

全新的审美理想和千姿百态的艺术形式,从而掀起了文体解放的潮流

破坏传统旧文学形式的同时,仿照西方文学的分类样式,重建了中国文学的形式格局。

历史价值

①文学观念的全面更新,否定了旧文学思想及其整个价值观念系统,创建从属于民主,人道,自由的现代思想体系的新体系

②创作主体的精神解放,使新文学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创作主体挣脱了封建教条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由地选择创作题材,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创作风格。

③文体形式的现代化。现代白话取代了传统文言的正宗地位,新诗取代了以往旧体诗的地位,现代散文取代了以往古文的地位,西方的现代小说取代了以往章回体小说的地位,舶来的话剧文学取代了以往戏剧文学的地位

④世界文学的全面对话,五四文学革命结束了中国文学相对封闭自锁的状态,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开端,它促进了中国作家世界文学意识的觉醒,形成了中外文学碰撞交汇的发展格局。

第四章:文坛巨匠的鲁迅☆☆☆☆☆

鲁迅的思想历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年9月25日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集商、绅、官为一体的家庭

青少年时期(--)

年9月25日出生

祖父因科场舞弊案判刑,父亲生病

家道中落

旧家族制度下的弊端和世态炎凉

形成透过幻想把握冰冷现实,多看反面,敢于“道破”的思维方式

科学救国时期(--)

年5月进入南京水师学堂学习,一年后,转入矿务铁路学堂。在这一时期,鲁迅接触到了西方现代科学、文化,他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天演论》和进化论对他产生了影响,他阅读了梁启超创办的《时务报》上关于社会改良的文章。于年4月到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学习语言,于年进入仙台医专学习医学,接下来的“幻灯片”事件,却改变了鲁迅科学救国,医学救国的理想,他意识到了灵魂思想之重要,意识到了国民性问题,决定弃医从文,提倡文艺运动。

文学救国时期(--)

写下了《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学》,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现代文学新编知识点一至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