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安在线」
素有“文都”美誉的桐城历史悠久,自古就是文化之乡和交通要地。作为我省在历史风貌和文物古迹方面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城之一,这里不仅现存有明清以来当地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桐城文庙,也孕育过雄踞文坛、闻名天下的“桐城派”,如今拥有丰富文物古迹遗存和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这座小城顺利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列,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桐城六尺巷。(资料图片)
古城入景可观可赏
桐城悠久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那时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周朝置桐国,因适宜种植桐树而得名。唐至德二年(公元年)设桐城县,距今有长达多年的建城史。
桐城古城依山面水,自明代开始逐渐形成目前格局,至今保存较完好。古城城池轮廓形似龟壳,取“龟永寿”的意向,六座城门象征龟首尾四足,城中水系象征为龟肠,街巷格局如龟甲裂纹,体现了仿生象物的传统营城特色。“因战乱等原因,圆形的城墙已不复存在,但其仍然奠定了今天的城市格局,我们脚下的环城路就是沿着旧时城墙的轨迹而修建。”桐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李立新介绍,古城以文庙为中心,城内洙泗沟流经文庙泮池,流入城南水芹菜地,以“薄采其芹”意向体现儒家文化色彩。古城保持了“七拐、八角、九弄、十三巷”的街巷格局,整体格局和传统风貌保存较好。
站在桐城市4大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的北门街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浑穆古雅的石坊——“凤仪坊”。这个仿明代的地标性历史建筑于今年9月份完成原址复建。穿过凤仪坊,就是北门街,这条不长的石板街上分布着左家大屋、姚莹故居、方以智故居、左忠毅公祠等名人故居。北门街28号坐落着明代桐城县衙,如今已成民居的这户小院还依稀可见历史的风貌。“你看,这里仍然保存有完整的明代官衙弧形木制廊顶,后虽转为民居传世数百年,但廊顶仍完好保存,这是很难得的。”走到屋门口的廊道,李立新颇有兴致地介绍,在北门街还能看到不少古建筑的特有风貌。例如建于明末清初的左家大屋,虽延续粉墙黛瓦的皖南建筑风格,又吸收了北方四合院的设计,颇有融合意味。据统计,桐城现有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处,其中包括桐城文庙、张廷玉墓两处“国保”;已划定历史文化街区4片,确定历史建筑处。认定非遗50项,其中国家级非遗1项。
文保体现“绣花”功夫
有历史、有名气、有资源,桐城“申名”之路却走得颇为坎坷。“早在年,桐城就启动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但因种种原因被搁置了。”桐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徐彬介绍,年,原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将桐城列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评估考察对象。但由于当时桐城市对名城保护的意识不够,保护工作一度放缓了步伐,错失宝贵机遇。而这一“擦肩”,桐城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就“错过”了10年。
党的十八大以后,桐城市作出了“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