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为何古代官员动不动就辞官回乡归隐之后做什
TUhjnbcbe - 2024/10/13 17:16:00
2024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哪里能买到 https://m-mip.39.net/baby/mipso_4784155.html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文人的地位超然。自从隋唐科举制成为读书人的进身之途,他们皓首穷经、埋头苦读就是为了金榜题名后谋得一官半职入仕。

但是很多官员的仕途往往并不平坦,曾经的青云之志总是被现实的官场落差碾碎,心灰意冷之余难免念念不忘乡间故里,于是动辄毅然辞官归去。

我们都知道,大多数文人都手无缚鸡之力,他们去职还乡后何以为生呢?别忘了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耕读传家才是古代读书人立身的根本。

回乡读书务农是封建文人身后的退路

在裙钗一二可齐家的《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后托梦王熙凤,未雨绸缪替赫赫扬扬的贾府规划败落后的复起之路。

就是趁富贵荣华之时,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以备子孙退至祖里读书务农。

而官员主动辞官的行为不在正常致仕的范畴,因此大都不能享受食全俸食半俸等致仕待遇,举家衣食通常只能寄望于田亩的耕种,或执教私塾以求束脩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东晋陶渊明名垂青史的彭泽辞官归田。

他任性的归去来兮创造了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一代表中国文人风骨的巨大精神文化符号。

陶渊明的挂印而去并非五斗米的官俸微薄,而是由于他本人确实不堪吏职,难以胜任基层小吏工作,再加上生性素简贵,不私事上官,无法在官场上立足。

陶渊明四十一岁归隐庐山西南部的老家。

最初的三年里他亲自耕种、爬山、饮酒,写下了不少原本仅供自娱的传世之作,自家田地里纵然草盛豆苗稀。

总的来说温饱还是不成问题的,尚可安贫乐道。

三年后,他家遭遇了一场大火,贫困的家境雪上加霜,即使终年辛劳也常常难以糊口。

生活的艰难困苦让他明白读书人热衷跻身官场谋求权力的现实动力,却无法改变他坚决归隐的心志。

哪怕晚年生活凄凉,不得不出门乞借粮食度日,也不肯接受朝廷的征召,重新投身黑暗的官场,因此赢得了后世文人的由衷敬重。

归隐家乡是文人厌倦官场后的心安之处

我国历朝历代都有学而优则仕之后急流勇退,壮年辞官的文人,如南宋名臣崔与之、元曲家张养浩、明朝文人画家文徵明等。

他们辞官理由无非乞病归以父老辞官归养等,实际上却是有感于时局危难,审时度势之下回归家乡以求安稳。

南宋名臣崔与之是宋光宗、宁宗、理宗三朝的元老,四十七年的仕途官运亨通,晚年却以四卷奏札呈辞,坚拒朝廷许以的高位,回到家乡增城做田舍翁乡绅。

书面给出的辞官理由可以概括为病、孤、归,不难看出其实是对宋室残局极度悲观而心生孤愤,进而但觉归心长羽毛,最终做出了平静的抉择。

元曲家张养浩的两次辞官,正是由于他深感当时的朝廷权奸当道,党祸引发的杀戮接连不断,眼看就要出大乱子,而自己冒死的劝谏元英宗置之不理。

再加上他的长子张强夭折,父亲年事已高,于是决定回家乡筑遂闲堂归隐。

他不是执意死谏的直臣,也并非不敢死谏、消极保命避祸的隐士,洞悉了导致元英宗死于非命的南坡之变却回天乏术,只能抛下即将位极人臣的尊荣远走归隐。

泰定帝即位后,陕西大旱,张养浩辞别八旬老母,散尽家财出仕,为救灾忧劳成疾殉职。张养浩的辞官归隐与出仕都是为了让自己心安。

明朝文人画家文徵明出身官宦之家,能诗文擅书画,当过翰林院待诏,因非科举出身受到同僚排挤。他生性谨慎高洁,不善交际。

于是辞官归乡,从此不再出仕,专心从事诗文书画的创作,淡泊自由。

但从他留下的书札来看,真正触动他坚决辞官的直接原因是:嘉靖一朝的大礼议事件中残酷的政治斗争与护礼派的惨烈下场,令本就无心的他失望心惊。

归乡后平静闲适的文士生活更适合他工稳平和的性格。

有志难伸的辞官文人文章报国促学术繁荣

清朝乾嘉时期,有超过六十位科举正途入仕的汉臣官员不约而同在壮年辞官归隐。

他们都是相对刚正不阿的饱学之士,在权力金字塔充斥固化的满清权贵、因循守旧、少说话,多磕头的官场中格格不入,很难有所作为。

更何况还有文字狱防不胜防的威慑,因此这些有志难伸的官员心生退意,决心返乡隐居田园,埋首学术研究,长期执教书院教书育人,正如袁枚所言:尝谓功业报国,文章亦报国。

姚鼐是乾隆时期担任四库全书馆的八位非翰林纂修之一,看似恩宠荣耀有加,入馆两年后他却辞官回到了故乡桐城,辗转各个书院教书授徒维持生计,桃李满天下。

姚鼐教书的同时也笔耕不辍,著述十分丰富,成为了清朝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一位开创者及集大成者,致力于著书立说振兴古文,大力弘扬程朱理学。

袁枚宦海浮沉十年,曾任沭阳、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绩可圈可点,两江的总督尹继善力荐他升迁高邮州知州,竟然未被吏部采纳。

袁枚得知升迁未果后立即花了三百两银子买下了南京小仓山隋织造园隋园,改名为随园作为辞官后的住所,一年后辞官隐居于此近五十年。

袁枚在随园读书、创作自娱,写出了大量展现个性的性灵诗文,并广收学生,刊刻诗集发行,成为了引领乾嘉诗坛一代风气的潮流人物。

由上可见,古代官员任性辞官,养家糊口的后路在于小农经济社会有传统的耕读传家观念。

离开官场后没了俸禄,可做一自给自足的田舍翁,最不济如陶渊明躬耕,条件稍好的可以置办田亩房舍成为乡绅,家道中落又醉心于学术则选择执教书院、著书立说。

姚鼐晚年曾自嘲:八十老翁,辛苦执笔,以养一家之人,常苦不给,岂不可伤邪?

然而相较于在官场为公事案牍烦忧,还要历经残酷倾轧争权夺利。

因道不同而选择辞官归隐与清灯、古书、拮据生活为伴的读书人,内心深处对于身为自由人创作著述、授徒施教等实现人生价值方式其实是甘之如饴的。

也即是古人的精神境界相对于现代很多人而言更高一筹。

况且古代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也是可以生活下去的,而非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物联网是无论如何也摆脱不掉的,自给自足难以养活自己。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何古代官员动不动就辞官回乡归隐之后做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