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任艳
据梁实秋先生回忆,他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时,常与几名朋友聚在一起饮酒,来“消愁解闷”,自称“酒中八仙”。“八仙”中,恰巧有一位女仙,她“相当孤独,不喜与人来往”,这位“女仙”就是方令孺。她并不善饮,被人拉来的原因,实是为了帮她解脱“孤独”。其实方令孺并不孤独,她只是为追求自己的新生活,显得特立独行而已。
方令孺的特立独行,缘于她倔强、不服输的性格。她出身于名门望族——安徽桐城方家,方家是书香门第,却也是个封建大家庭,仍秉承着男尊女卑的遗俗。长辈们要她服侍兄弟,可方令孺偏偏喜爱学习,年仅5岁就开始识字,背诵诗词。那时的女子都缠脚,几个姐姐无一例外,只有方令孺哭闹着执意抗争,才得以解脱。虽然方令孺聪明伶俐,可因为她如此倔强,非常不讨长辈们喜欢,稍有不顺从,则非打即骂,甚至被关在小屋里以示惩罚。
饱受束缚的方令孺,却有着一颗浪漫、坚毅的心灵。有一次,在花园里的一片荒草中,她发现一株盛开的海棠花。粉白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着,她感到一阵从未有过的喜悦,她觉得自己也该如同这株海棠:不理会周遭的环境,只尽情地绽放自己就好!
尽管她不肯对长辈们妥协,还是难以逃脱被家长安排订亲的命运。对方是南京一户陈姓大官僚家庭,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刚一订婚,便传来禁止方令孺到洋学堂念书的要求。这一次,方令孺同样倔强着反抗,并最终得以进入桐城女子师范学校学习。
在自己人生的路上,倔强的方令孺做了一次又一次的抗争,却无法摆脱这桩封建婚姻。19岁那年,方令孺嫁到陈家。喜爱看书又天性浪漫的方令孺,遇到一个“思维缜密,做事最重秩序”的少爷,两人显得格格不入,思想与爱好都毫无共通点,无法碰撞出一丁点火花,虽然生活优渥,方令孺还是感到万般痛苦。
几年后,方令孺和女儿跟随丈夫来到美国留学。此行本打算改善夫妻二人的关系,却没料到出现了更大的裂痕。在美国,方令孺认识了许多进步青年,受到了进步思想的影响,她终于看到自己刻意维系的婚姻关系是那么虚伪,光鲜的婚姻外衣下只有一颗千疮百孔的内心。方令孺带着女儿离开丈夫的身边,走向独立的生活。
然而刚踏入社会,她身无分文,只能依靠丈夫供给。丈夫寄钱非常少,方令孺和女儿常忍饥挨饿,还要受房东的冷眼和刁难。不服输的方令孺就利用假期到海上捕鱼,来维持生活和学习。虽然步履维艰,可方令孺清楚地认识到,这是自己未来独立生活必须走出的第一步。
六年后,方令孺结束留学回国,在南京,她彻底离开了那个大家庭,离开了貌合神离的丈夫。在那个封建社会,方令孺对摆脱婚姻的决绝,无疑是挑战了旧制度,她特立独行,勇敢地迈出了新女性的又一步。
随后,方令孺来到国立青岛大学教书,成为那个时代少有的女性大学教员,开始了真正独立的自由人生。几乎与此同时,方令孺结识了“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在徐志摩的影响下,方令孺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首诗:“看,那山冈上一匹小犊,临着白的世界;不要说它愚碌,它只默然严守着它的静穆。”这几乎就是方令孺对自己的剖析,看起来孤独静默的她,只是守着自己内心的那份执着。
在好友的鼓励和影响下,方令孺的才华,正如她年少时在花园里看到的那株海棠花一样,恣意地绽放开来。她内心如潮的思绪化作一首首隽永的小诗,发表于杂志上,奠定了她在诗坛上的地位,也让她成为“新月派”仅有的两位女诗人之一(另一位是林徽音先生)。
看起来孤独的方令孺,内心其实是丰盈的,她为自己的命运抗争,顽强地摆脱掉一切束缚,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她的散文集里有一段话:“是的,我们爱的不是这固有的生命,我们爱的是这生存的趣味。我想,生存的趣味是由于有生命力……若不是这生命力的驱策我们创造,勇敢和跨过艰难的险嶂,就是生,又有什么趣味!迟钝的生命,就像一湾浊水,不新鲜,又不光彩。”这大概是对方令孺作为一位特立独行的新女性的最好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