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桐城记忆谜语中的老物件
TUhjnbcbe - 2021/5/7 18:52:00

一八年元宵佳节,央视晚会,猜灯谜。文字游戏,焉能错过!便早早地稳坐电视前,手握遥控器。做好准备,观看这既益智又烧脑的节目。

到如今,内容印象模糊。但有道题,以前见过,谜底也挺熟悉,且是偶尔使用的器具,故能先知而不忘。然,现场有中小学生猜谜组,不能猜出,拿来谜底实物竟不识。惜乎,时代更替。有多少迷底,已淘汰于发展,消散于尘埃,竟也成谜了!

熟悉此谜的人很多,故事也可能属杜撰。一日,苏轼与小妹少游同行,路过木器店。见有师徒二人干活,睹物顿生兴致,才情勃发。少游云:“吾有谜让大家猜:我有一间房,半间租于转轮王。有时放出一线光,天下邪魔不敢当。”言毕,小妹云:“我也有谜大家猜:我有一只船,一人摇橹一人纤。去时牵纤去,归时摇橹还。”苏轼笑道:“我不卖关子,开门见山,以谜换底如何?我有一张琴。琴弦藏在腹,为君马上弹,弹尽天下曲。”言罢三人相视大笑。

谜底是墨斗,饱吸墨汁的文学泰斗?非也!现在是建筑界瓦木工的师父,是横平竖直、楼基局线的交点……一根线,每一弹,里面包含着分、厘、毫的尺寸,涉及到长、宽、高的精准,不可马虎。但是,从现在儿童的圈养禁锢,到使用范围里的闲人免入,除了厂商和使用者之外,最起码00后能认识的不多了,而出生在大城市的则更少,是因为少了接触。不像苏轼他们闲时游走,了解民风,认识自然。

其实不只是墨斗,农村有些物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已经淘汰消失。后一辈想接触都难,更别说猜了。就是透露出来,也是模样陌生,一头雾水。由此感慨,整理若干,留存记忆。且看:

方方正正一座城,里面人马外面营。

四个将*敲咚鼓,罗成一到就收兵。

谜底是斛(戽)桶,形状如升子,特大,算得上升子的祖宗吧。方形,口大底小,是原始的脱谷器具。过去打稻,都是年轻力壮的人,四个人各站一方。双手握紧稻铺子,举到肩后,使劲地往斛桶板壁上敲打。敲一下,还抖抖,再把稻铺子举起,如此反复,直到铺子上的谷子敲个精光。等挑稻籽的人肩扛稻箩来了,他们就歇下来往稻箩里搬谷子。稻箩化作罗成,谜语形象生动加比喻结合,尤为恰当。后来被脚踩式的打稻机子所取代,妇女和少年都行,减轻劳力。再改成电动机带动的,省了脚踩的力气。即便如此,在收割机面前,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有个矮胖子,吃水不吃米。

客人一来到,起身敬个礼。

从谜面中,也可以看出,对客人来到的喜悦和应酬的画面。拿什么招待呢?首先泡茶,茶壶就起作用了。而现在,玩品味,捧个茶杯。茶叶的好歹,也有透明度。有爱嘚瑟者,拿着刚泡的玻璃杯,扎进人堆炫耀:“看看我这茶,是哪里哪里的,多少钱多少钱一斤,两叶一芽,个个一样,泡在杯子里都是站的。”偶尔有人反击:“看看我的茶,那个谁谁谁给的,不花钱。就产地、看相及味道,都不差似你那个。”现在,来客人较多时,一次性杯子,一撮茶叶。人乱嘈嘈的,又怕混淆。喝了未喝不知,事后统统成垃圾,浪费!想当年,拿茶壶泡,用碗喝。倒茶卤,加开水。看是如此节俭,也是条件限制。

一匹篾,当(搭)高桥,牵人家走,望人家摇。

另一谜面:

生在青山一大棵,死在阳间姊妹多。

你牵我来我牵你,眼水汪汪唱山歌。

这是水车,干旱时,从低处向高处汲水之用。有手摇式的,有脚踏式的。手摇式的小些,长度也稍短的,八尺至一丈几不等吧!脚踏式的长些,车厢也宽些,出水量也大些。有两人,三人,四人的。车头是个架子,下面是脚踏轴,带动车刨子。上有两道横梁,大人扒在上面的横梁,泼头子小伢扒下面的横梁。也有时大人会拿小孩子开玩笑,不经意间快速踏步。小孩子跟不上。将脚刁起,人悬在横梁,不至于踩滑了,脚踏椎打到脚。有文采的木匠,还在新制的水车厢上题词:木龙未出,雷神哼哼,龙王闻讯,唤雨呼风。这样的好兆头,看到听到的人都喝彩。这些大小水车,敌不过水泵的冲击,败下阵来。

方东树墓前的农户老屋上废弃的水车

远看一头牛,近看没有头。

背心上吃草,肚子里翻跟头。

还有一说:远看一头象,近看又不像。吃米吃三斗,窝(屙)屎窝三样。

这是风车,能将稻谷,小麦,油菜等作物,除去秕谷,麦芒,油菜壳,经它一扇之后,就是无杂质的纯净农产品了。这家伙,移动时要两个人抬。干活时也要两人合作,一人上谷子一人摇。现在的铁皮风车,电动的,有调速器,风的大小在掌控之中。体积重量比木风车小得多,一个人能轻松移动,不用时占的面积也少。

水车和风车,这两件农具,唐伯虎祝枝山他们,还对了副对联呢: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一匹篾,紧扎扎,上毛山,打野鸭。

这野鸭是什么,虱子。过去卫生条件差,人邋遢。长发女人,尤其是孩子,头上容易生虱子。小学时,就有女生头上有,据说还能飞,飞到其他女生头上。下课时,她们也有互相在头毛里找的,连还没有长成功的虱籽籽,都给掐下来。居家用什么器具除它,篦子,能把藏在头发里的虱子清理出来。是梳子的同胞弟兄,也是大姑娘嫁妆里的物件之一。现在人对头发的保护,常洗常吹。搞之青丝丝的,连苍蝇子都叮不住,虱子更无法诞生了。导致篦子失业,退出江湖。

篦子

上不沾天,下不沾地,还有半截在土里。

奇了怪了,有些迷惑人。既有半截在土里,为什么又不沾地呢!仔细一想,应该是在半空中的土里。过去无论是土墼的,还是打墙的壁子。在上面钉个桩,可以挂挂咸鱼腊肉,以不至于遭到老鼠侵犯。还可以挂蓑衣斗笠,不占空间。现在的楼房想钉桩都难,但又出现钢钉和膨胀螺丝了。不过它们只是用来安装东西的,不是挂东西,眼下也没有杂物可挂的了。

一个猫,四个耳刀(朵)。扣(系)着跑,放着不跑。那要启动脑筋急转弯了,想想看,拴在什么地方。拴在活物上,能不跑吗?而放开自然就没法跑了。这是草鞋,前后四个耳子。草鞋已经灭绝,还有手工布鞋,是这样的谜面:

三块板,割寿材,弟兄五个一头埋。

是方口鞋,鞋底一块,鞋帮子两块,就成了三块板,五个脚趾是弟兄。还有广义的谜面,鞋的统称:

两只小船,来去匆匆,十位客人,坐在船中,夜深人静,客去船空。

晚上脱了鞋睡觉,就成客去船空了。

桐城市青少年素质教育中心展品:草鞋

小老头,九十九,天天早上喝冷酒。这是水端子,喝冷酒有点不大确切,也有些温度。过去,从灶台的瓦井罐里,取水出来的器具。毛竹筒做的,它有几胞胎,有酒端子,酱油端子,煤油端子。长柄,容量是半斤的,打一斤,舀(拎)两次就行。酒端子也有二两的吧,瓦井罐连同所有的端子,都已经成记忆了。

小老头,靠壁站,身上虱子担把担。担是重量,一百斤的意思。什么东西能衡量重量,那就是秤,秤星比作虱。当然也有不足称百斤的小秤,都有头钮二钮,秤星还是密密麻麻的。一杆秤是否准确,定盘星可以检测到。做人也是如此,人人心中都有杆秤。过去有瘦夏一说,立夏日称小孩子体重,秤砣要慢慢往后移,秤杆要翘点。不能移得大快,导致秤杆下垂,叫称绵了?或者绵得挂不住砣,掉下来砸之脚,秤杆又打之鼻子。秤砣往回移,寓意不好,说这小孩以后不肯长。在那个讲究的年代,此事是要多多注意的。现在的电子秤,人往上一站,就显示重量。卖东西也是一样,比起秤和磅,用起来方便多了。

在娘家又青又秀,到婆家*皮寡瘦。遇到邻家大姐,把她日晒夜露。竹篙子,晒衣用的。而今被各式的不绣钢晒衣架代替了。

一根棍子顶一个簸箕,麻雀窝(屙)屎一大老堆。向日葵,以前不少人家,都自己种点。,也包括花生。现在都是买现成的,小孩子们也只能从书本上看到画面,生活中见到过的少了。

我从你门前过,你门口有个古怪货,拳头大的眼(洞),针都穿不过。石磙,拳头大眼是真的,但中间不是通的。两头的眼,是用来套磙担架子的。用牛拉着,把整平的土稻床压实。或者把稻草铺在稻床上,用石磙给碾压得柔软些。做某些事时,这样的草好用,比如盖草屋,捆苞子等等。

一宅分两院,两院孩子多,多的倒比少的少,少的倒比多的多。算盘,中国古代的计算器,徽州程大位是珠算口决的集大成者。三下五去二,二一添作五,都成生活中的口头禅了。虽然和计算器比赛能胜出,但整套的口决及灵活应用,再拿计算器比,显然繁琐,为今人所不用。过日子,有爱打小算盘的吝啬*,也有算盘顶在头上打的精明人。其实他们都是孬(捞)进不孬出,不能领悟取舍的含义罢了。

竹小姐害病,要请胡先生,胡先生说,你的心火太重,要用白纸防风。灯笼,现在有,不是纸糊的了。在没有手电筒的年代,不知从何时起,大户人家走夜路,恐怕都是用灯笼照亮吧。儿时过年,不少人都自家扎一个,对孩子来说,也是不错的礼物了。

有个小黑狗,靠在大门口,有人来叫门,见到它就走。常言道:铁锁绑(把)之门,说的就是它。现在的门不同了,锁也换代了,不用挂在门套子上那么明显了。

生在青山笔陡岩,千刀万剐砍下来,身上只有四两重,走起路来两人抬。谜面也不用那么夸张,让人找不到方向。其实是牵算命先生的棍子,过去得找人牵着,敲着小铃铛,走村穿户。现在的瞎子算命,好像不用出门,街巷中有固定地址,能手机预约。最起不用找人用棍子牵了,省了那根让人难猜的谜底。

生在青山我为青,死在阳间用火烘。一身皮肉都绕掉,用下骨头卖金银。木炭,现在使用的范围小了,烧炭的也就少了。过去烤火,烘茶,烧炉子……现在取暖有取暖器,电火桶,空调……烘茶有烧码柴控制温度的烘茶机子,炉子都是烧酒精的了。

小白鸡,跑山岗,越跑越胖。纺锤,是纺车上纺的线纱,插上一根形如筷子似的锭子。两头尖,铁匠打的。外面包层笋箨,线就绕在笋箨外面,绕满后连笋箨从锭子上取下来,包层笋箨接着绕。这个淘汰得最早吧,改革开放没几年就退出舞台了。

纺锤

一棵树,八匹桠,风来就结果,雨来就开花。这个东东,九零后恐怕都没见过了。董永拿着一个,比油纸伞和阳伞笨重多了。伞把子和伞骨子,竹子做的,伞面厚布做的,桐油油的,*锃锃的。曾经注意过,只有八根伞骨子,阳伞骨子多些,油纸伞没撑过,看上去骨子更多。谜面应该改为晴来就结果,雨来就开花。因为又是风又是雨,撑不撑伞呢?

我所搜集的,只有这些。但已经淘汰的太多了,或许有旁人知道其他谜面的说法。

这些淘汰的老物件,与发展中诞生的创新品种。整体的来说,就是择优而用罢了。反过来怀念一下,就借赵翼那句,各领风骚数百年!

?精华推荐?

那小时候唱过的儿歌,你还记得多少父亲的苦难人生

这里是桐城

年味

采药

桐城美食——圆子

从田野上消失的山歌

中华文明

正在消失的竹筢

人间谈*

人间谈神

渔家网事

桐城的赵州桥

逐渐遗忘的绳索扣

板筑土墙

父亲经历的五四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桐城记忆谜语中的老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