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桐城视点年政府工作报告
TUhjnbcbe - 2021/5/8 16:32:00

*府工作报告

——年3月12日在桐城市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市长章周中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府,向大会报告*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年工作和“十三五”时期发展回顾

年,是桐城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我市先后遭遇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历史罕见的严重洪涝灾害。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疫情防控、防汛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落细“六稳”“六保”举措,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经济发展逆势上扬,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实现财*收入31.06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9%,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6%、8.5%。

(一)全力战疫情、抗洪灾,团结一致共渡难关

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成果。大疫面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迅速启动一级响应,建立健全疫情防控体系,严格落实“四早”要求,动态开展“五个清仓见底”专项行动,仅用17天时间遏制住疫情传播,用34天时间实现住院患者“清零”,较早进入低风险地区。率先出台帮助中小微企业共渡难关*策15条,开展“在家顾家、就地就业”专项行动,以最短的时间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全力服务抗疫大局,做好应急物资供应保障,支援湖北等多地口罩万只;医院3名医护人员逆行出征,圆满完成援鄂任务。青草卫生劳保行业协会荣获省抗疫先进集体,2人获省先进个人。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以后,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措施,防控成果持续巩固。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中,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冲锋在前,社区工作者、*员干部、志愿者坚守岗位、默默奉献,企业家、爱心人士捐资捐物、共克时艰,76万桐城人民和衷共济、守望相助,在文都大地汇聚磅礴力量,以实际行动凝聚了伟大抗疫精神,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防汛救灾保卫战取得重大胜利。去年汛期,面对超历史极值的洪涝灾害,我市科学预警、精准调度,及时启动防汛Ⅰ级应急响应。投入人力4.5万人、抢险资金万元,排查处置险情余处,紧急转移安置群众2.3万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扎实推进,改种补种农作物5.8万亩,重建和修缮房屋户间。梁轶飞同志作为省抗洪抢险先进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在这场百年未遇的重大汛情前,广大干部群众风雨同舟、众志成城,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应急救援人员履职尽责、艰苦奋战,受灾群众顾全大局、团结协作,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伟大抗洪精神,谱写了一曲新时代抗洪抢险的英雄赞歌!

(二)着力强实体、促转型,高质量发展步伐坚定

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市场主体实力增强,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家、战新企业18家、高新企业22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2家;金科印务、顺彤包装荣获全国包装行业优秀奖,金田进入省制造业百强榜单,百世佳被认定为省“专精特新”冠*企业。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推行产业“链长制”,建立“八个一”工作机制,组建驻外招商分中心3个,招引产业链项目92个;安健产业园、凯盛光伏玻璃等项目有序建设,中建材浚鑫、杭科半导体等项目竣工投产,绿色包装、机电装备首位产业产值超亿元。范岗绿色装饰小镇入围省级特色小镇试验名单。经开区获评国家级绿色生态园区,连续两年跻身全省“三十强”。我市获评省制造业发展增速10快县(市)。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大灾之年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实现粮食总产43万吨、出栏生猪29.5万头。农业基础不断夯实,新建高标准农田7万亩,实施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5.3万亩。产业化水平持续提高,新增富锌水稻生产基地5万亩、稻渔综合种养1万亩,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1个,“桐城桔梗”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凯盛智慧农业、生猪产业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投产运营。我市再次入选省农产品加工二十强县(市)。农村改革纵深推进,实施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村个、“三变”改革村个;全市所有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超15万元,47个村突破50万元。我市获评省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县(市)。

第三产业有序恢复。促消费成效初显,全力克服疫情冲击,推行“线下+云端”模式,举办农产品产销对接会、首届惠民车展、直播助农活动,第四届塑展会现场交易额5.78亿元,“云上房展会”成交额5.63亿元。电子商务提档升级,桐城(合肥)跨境电商产业园正式运营,入园企业18家;农村电商“一中心两站点”实现全覆盖,吕亭镇、金神镇草原村等获评省农村电商示范镇、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桐城文学小镇、龙眠山景区、孔城老街等项目持续推进,双店村获评省特色旅游村。

产业生态不断优化。科创平台搭建有力,新增省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工程研究中心2家、省工业设计中心1家;香杨新能源院士工作站入选省备案名单,微威胶件院士工作站获省优秀绩效评价,智慧县域联合创新实验室成功揭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入选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家、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获省科技重大专项1个,新增发明专利件、省级新产品6个、省“首台套”产品3个,惠友公司获得全省首个医用防护口罩注册证书。要素保障不断强化,实施增减挂钩项目亩,新增耕地亩;发放新型“*银担”贷款9.99亿元、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余笔,新增贷款发放利率降低50个基点;新增减税3.3亿元,减免电费万元;引进2名高校博士来桐挂职。

(三)聚力补短板、提品质,城乡发展互促共进

文明城市首创首成。三年创建,一朝梦圆。全市上下始终秉持“为民惠民靠民”的创建理念,将创城工作与民生福祉结合起来,强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市容环境、交通秩序等“十大提升工程”。三年来,全民参与、携手共创,我们以披星戴月的改造建设、风雨无阻的坚守奉献、润物无声的志愿服务,实现了城市颜值内涵“双提升”、硬件软件“双优化”、测评成绩“两连跳”,一举摘得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桂冠。

城市功能逐步提升。完善公共配套设施,改造老旧小区57个、背街小巷4万平方米、集贸市场3个,新建、改造公厕10座,新建停车场6个;西山森林公园、南山路游园等建成开放,成功获评国家园林城市。“三街一巷”恢复与修缮工程有序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通过专家组考察评估。推进精细化管理,强化联勤执法,开展“牛皮癣”、不文明养犬等专项整治,拆除违章建筑1.2万平方米。

镇村面貌更加靓丽。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成中心村庄26个,创成省级示范村6个、重点示范村4个。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成改厕户,“三年行动计划”顺利通过省市验收。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25处,农村供水运行方式加快转变。发力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建设,新增人工造林亩,创建国家森林乡村3个。范岗镇、*甲镇跻身省文明城镇,双溪村荣获全国文明村,*铺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交通体系日趋完善。合安高铁正式通车,桐城东站、南站开通运营,我市迈入“高铁时代”。德上、无岳高速桐城段全线开工。同安路、桐潜路城区段、居巢南路完成升级改造,国道、龙腾大道、居巢北路建成通行。扩面延伸农村公路公里。“路长制”体系进一步完善,范毛路、桐金路荣获省农村公路品质示范路。唐湾、孔城交通综合服务站顺利完工,新增城乡公交线路13条。

(四)竭力抓统筹、重协调,三大攻坚战连战连捷

脱贫攻坚圆满收官。持续保持攻坚态势,实施“三个一”工作法和“十大攻坚行动”,聚焦“三户一体”重点人群,紧盯核心指标动态清零,全面完成剩余户人的脱贫任务。深入推进“十大工程”,投入扶贫资金1.92亿元,实施到村项目个、到户项目1.06万个,新增扶贫小额信贷1.3亿元。全面完成中央专项巡视“回头看”、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等反馈问题整改,高质量通过省脱贫攻坚调查。雷澍同志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生态治理有效改善。“五控”措施落实到位,全年PM2.5平均浓度24.7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3%,位居全省前列。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成运行,完成幸福河湖建设74处。危险废物实现规范化管理。率先设立镇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站,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完成整改,污染源普查工作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成功创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

金融风险平稳可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化解成效明显,*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增信能力不断提高。*府债务风险管控有力有效,PPP项目中期评估扎实开展,争取新增债券资金8.28亿元。扶贫小额信贷集中到期还款风险妥善化解。“雷霆行动”持续开展,涉金融执行案件结案件。涉众型经济案件稳妥处置,盛运环保、白兔湖动力重整工作有序推进。

(五)倾力办实事、惠民生,百姓福祉不断增进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所,完成校舍改造项目32个,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全面完工;设立李承友教育专项基金,“钱学森班”如期开班;乡村校车运营服务覆盖10个学区。文体事业更加繁荣,桐城文化博物馆开馆试运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顺利完成;《新编桐城派文选》出版发行;魏庄遗址入选省十大考古新发现;“出彩桐城”App上线运营;建成社会足球场10个。卫生健康提质增效,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全面覆盖,基层医务人员“县管乡用”“乡聘村用”工作顺利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全面完成。成功创建省防震减灾示范县(市)。范岗商会获评全国“四好”商会。气象、供电、保密、档案、邮*、通信、保险、图书发行、烟草管理、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国防动员、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残联、供销、老龄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民生保障持续加强。高标准实施30项民生工程,投入资金20亿元。扎实做好援企稳岗扩就业工作,常态化开展招聘活动场,新增城镇就业岗位个,开发公益性岗位个、青年见习岗位个。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稳步提高,发放资金1.29亿元。高质量提升医疗保障服务,城乡医疗保险实现应保尽保。高水平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完成三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新增养老机构1家。成功创建全国示范型退役*人服务中心(站)6个。

平安建设扎实有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六清”专项行动全面启动。信访“四下基层”“最多跑一地、最多交一回”试点工作有序推进,信访积案高效化解。稳步实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基层“五治”体系加速融合。“1+10+N”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有力开展,安全生产形势稳中向好。

(六)致力勇担当、优服务,*府效能全面提速

加强*风廉*建设,持续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市*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七五”普法顺利完成。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协民主监督,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案件、*协委员提案件。招投标制度不断完善,审计监督实现全覆盖。事业单位公车改革有序推进,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顺利完成。设立营商环境监测点个,认领*务服务事项项。

各位代表!经过全市上下团结拼搏、砥砺奋进,“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桐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五年来,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是“十二五”末的1.54倍,年均增长9%;财*收入迈上30亿元台阶,年均增长7.4%;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十二五”末的1.48倍、1.56倍。先后荣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市)、中部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全省制造业发展综合十强县(市)、全省首批创新型县(市)。

五年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8.8:50.2:41,第三产业比重比“十二五”末提高17.3个百分点。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7.9%;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5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4件。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到5.7万户,“四上”企业达家。

五年来,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城市建成区面积拓展至29.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54%。新建改造城市道路95公里、城区供水配套管网公里。东部新城主体框架全面拉开,桐城师专、市医院新区基本建成,八中新校区投入使用。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建成中心村庄个。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修建通村道路多公里,开通公交线路25条。

五年来,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全面推进中央和省环保督察、违建别墅、“大棚房”等问题整改。城区烟花爆竹禁限放管理全面实施,秸秆禁烧常态化开展,“散乱污”企业集中整治成效明显,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不断提高。河(湖)长制、林长制推深做实,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森林覆盖率33.8%。

五年来,民生事业长足进步。投入各类民生资金亿元,占财*总支出的85%以上。城镇累计新增就业岗位3.4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医共体建设成效初显,市镇村一体化协作水平明显提高。改造棚户区1.9万套、老旧小区82个、农村危房户。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2.3万户、6.3万人全部脱贫,2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各位代表!“十三五”期间,我们取得了令人欣慰的工作业绩,积累了应对复杂环境的宝贵经验,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市委坚强领导、总揽全局的结果,是市人大、市*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历届*府克难奋进、接力拼搏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奋斗的结果,饱含了各位代表和委员的智慧与力量,凝聚了全市广大干群的心血与汗水。在此,我代表市人民*府,向全市人民,向市人大代表、*协委员,向驻桐部队、武警官兵、*法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在桐创业发展的投资者、建设者,向关心支持桐城建设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总结年*府工作,回首“十三五”奋斗历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总量不大,发展质效不优,重返全省“十强”的压力依然较大;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层次不高,重大项目支撑不足,新旧动能转换亟需加速;交通、环境、城建、数字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教育、卫生等优质资源供给存在短板,协调发展仍需发力;营商环境有待优化,少数干部作风不实、担当不足,行*效能还需提高。对此,我们将认真研究,着力加以解决。

二、“十四五”时期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根据《中共桐城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市*府编制了《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提交大会审查。

《纲要(草案)》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提出的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的总体要求,科学分析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精心擘画了桐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展望年,我们将建成全省知名、全国有影响力的优质产业集聚区、智慧县域样板区、文旅体验优选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共同富裕先行区,充分展示“八个桐城”独特魅力。到年,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实现重返全省“十强”目标,奋力当好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庆建设的五个“排头兵”。

奋力当好产业发展“排头兵”。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实施科技创新“”、产业集聚、企业领航、上市提速等工程,着力提升产业能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到年,培育上市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家以上,绿色包装、机电装备首位产业总量超千亿元,争创国家创新型县(市),打造智慧县域创新高地,成为长三角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奋力当好园区改革“排头兵”。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推进开发区开放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加快园区扩区升级步伐,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力争在总量规模、创新能力、产业集聚、体制机制、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到年,经开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亿元,跻身全省开发区20强,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和增长极。

奋力当好城市建设“排头兵”。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聚焦城市品质提升、功能完善,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遵循“东进、南延、北拓、西控”空间发展思路,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推动成片连片开发,建设宜居城市、宜业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到年,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成为安庆与合肥之间的重要节点城市、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

奋力当好乡村振兴“排头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六大行动”,推进“五大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乡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到年,农业总产值达7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均增长8%以上,建成长三角高品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打造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奋力当好共同富裕“排头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到年,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中等收入群体比例超过40%,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三、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的第一年。做好今年*府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实现经济平稳运行、社会安定和谐,奋力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桐城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财*收入增长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以上,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10%以上,完成省下达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激活动能转换新引擎

培育创新主体。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建立科技型企业培育库,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40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幅25%以上。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升级骨干企业创新平台,开发“首台套”“首批次”产品10件以上,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1.4%以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造和运用,着力提升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服务水平。

搭建科创平台。规划布局高新产业园,加快智慧县域联合创新实验室、汽车零部件产业创新实验室建设,争取科技部火炬中心在桐设立成果转化基地。强化校地合作,共建合肥工业大学(桐城)产业研发中心,建立科技项目“定向委托、揭榜挂帅”机制。坚持需求导向,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在桐设立技术转移中心、新型研发机构,构建“企业出题、院校选题、*府助题”的*产学研项目协同机制,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1-2个。

集聚创新人才。实施“文都英才”计划,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探索“双聘”“兼职”“双考核”柔性引才引智机制,积极招引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技术创新团队,留住用好应用型人才。组建科技镇长团、专家服务团,引进3名以上高校博士及专家来桐挂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产业工人、专技人才、急需人才培养。实施“乡土人才回归计划”,发挥桐城籍人才富集优势,开展“院士家乡行”“科技创新节”等活动。

(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厚植产业集聚新优势

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产业集聚工程,推深做实“链长制”,壮大绿色包装、机电装备、医工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建设凯盛光伏玻璃、中鼎汽车零部件、中核稳定同位素等项目。实施企业领航工程,支持金田、汇通等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示范企业3家以上,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家以上。聚焦数字赋能,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引导企业“上云”家,培育智能工厂2家、数字化车间5家。

全面提升园区能级。夯实经开区主战场地位,进一步做实“三园四地”,推进赛贝尔智能装备、美祥动车配件、攀登输送装备、晨兴希姆通等项目竣工投产;全年建设、开工、投产亿元以上项目20个以上,园区工业产值增长20%以上;坚持“亩均论英雄”,推行“标准地”制度。加快双新绿色包装创新试验区建设,推进2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塑料机械设备产业园、轨道装备制造工业园、固废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提升产业集群镇实力,加快输送机械、生态家纺、安全健康防护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双港软包装、范岗绿色装饰等特色小镇,创建中国口罩小镇。

大力开展精准招商。聚焦首位产业,绘制产业链图谱,完善产业*策,建立招商目标企业库,引进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2-3家。创新招商方式,强化以商招商、委托招商、基金招商,开展精准化、专业化对接推介活动。注重招商实效,严格实行招商项目预审制度,畅通项目审批落户“绿色通道”,提高签约率、落地率。持续完善考评激励机制,加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力争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0个、10亿元以上项目4个,实际利用市外资金85亿元以上。

(三)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引领经济建设新跨越

突出项目带动。聚焦“两新一重”,加快实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的重大项目,积极谋划、争取实施一批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分步实施“数字桐城、智慧文都”项目,推进智慧*务、智慧园区、城市指挥中心等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建成5G站点个,拓展5G应用布局。加快引江济淮、鲟鱼渠首特色小镇、德上和无岳高速桐城段工程建设,推进孔城码头、通用机场项目实施,争取开通青草、双新境内高速出入口。抓住新一轮“一规四补”机遇,有序推进鲁谼山水库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境主庙水库灌区工程,启动牯牛背水库灌区工程前期工作。

扩大消费需求。实施服务业提质增效工程,出台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升现代物流发展水平,规范物流市场秩序,谋划建设B型保税物流中心。实施旅游目的地品牌焕新工程,打造六尺巷等网红打卡点,提升孔城老街、龙眠山等景区品质,争创省文化旅游名县(市)。实施消费空间拓展工程,编制新一轮商业网点规划,积极发展节日经济、夜市经济。巩固提升电商产业,建设电商展示展销对接平台,培育直播电商新业态;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电商,做强桐城(合肥)跨境电商产业园。

创优营商环境。常态化开展“双四”行动,坚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市级领导联系制度,建立核心企业、骨干企业定期调度机制,推行重大项目“两清单一办法”管理;坚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建立企业诉求直通渠道。实施营商环境创优工程,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全面推行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实施企业家培育工程,聚焦新生代、“创二代”及重点产业领域企业家,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弘扬企业家精神,切实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

(四)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实现融合发展新作为

扎实推进重点改革。启动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开展工业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促进要素向高效益企业集聚。深化经开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行*审批权限下放,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实施街道“大办制”、经济发达镇行*管理体制改革,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能力。深化医疗卫生综合改革,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

深化拓展开放合作。主动嵌入合肥都市圈产业体系,对接汽车零部件等优势产业,谋划推动合桐产业走廊建设。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经开区与南京、昆山、上海等地开发区合作共建,打造跨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搭建*府、工商、教育等各类交流平台,引进高水平学校、医院、养老机构,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试点,落实土地征收成片开发*策;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实施增减挂钩项目亩以上,新增耕地亩以上;推进存量低效、闲置土地处置工作。常态化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充分发挥*府性融资担保作用,新增贷款33亿元以上。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加快千伏雷坂变电站、千伏白马变电站项目建设。

(五)着力提升品质内涵,加速城市能级新蝶变

优化空间布局。扎实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现“多规合一”。加快经开区、东部新城南延步伐,实施伊洛大道延伸工程,构建中心城区、东部新城、南部新城“一体两翼”发展格局。谋划合庐桐轨道交通项目,升级改造、省道,加快推进国道、省道建设,形成“西纵南横”快速通道。

完善城区功能。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建设宜居宜业城市。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医院新区一期、桐城师专、全民健身中心,医院新区二期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新建停车场3个、公厕6座,改造棚户区6套、老旧小区36个。优化城市公园布局,新建街头游园3个。畅通城市交通路网,开工建设乐孔线向前段、和平路上跨桥,提升改造望溪路、东环路及五岔路口,谋划实施龙眠河城区段综合整治、国道西环线优化等工程。

强化精细管理。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强化街面秩序管控,落实“门前三包”、网格化管理。加大违法建设治理工作力度,创建“省无违建县(市)”。加快智慧城管建设,实施智慧停车项目。深入推进“执法进小区”,持续加强物业管理,提升小区居住品质。整治背街小巷环境,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倡导文明生活新风尚。

(六)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制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落实过渡期要求,保持现有帮扶*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落实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谋划实施优质产业扶贫项目,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持续发挥资产效益。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实施“百企兴百村”行动,引导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分步分类推进“六大行动”。筑牢粮食安全基础,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设品牌粮食生产基地22万亩、高标准农田4万亩。做强农业产业化,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新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2个;培育林业新型经营主体,扩大林下经济面积亩;深化与省农垦集团合作,加快推进凯盛智慧农业、新希望生猪产业一体化、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擦亮农业“金品牌”,持续做大做强“桐城锌米”“桐城小花”“桐城蛋鸭”“桐城羽绒”等特色品牌,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产品20个以上。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加强农村建房风貌管控,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开展“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推动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完成农村改厕户以上。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力争打造省级美丽乡村10个。优化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管网建设,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四好农村路”公里,新建大关、青草交通综合服务站。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提高“三变”改革质量,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严格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加大农村宅基地违法查处力度。深化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打造一批乡村文旅康养基地,着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七)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绘就生态文明新画卷

聚力攻坚污染防治。持续落实“五控”措施,常态化开展秸秆禁烧和扬尘管控,推进“散乱污”企业治理,确保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列。深化水污染防治,落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加快黑臭水体、入河排污口整治。开展净土行动,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抓好危险废物规范管理,加快建设金属表面处理中心。

坚决守好绿水青山。全面落实“三线一单”管控要求,守好龙眠山省级森林公园、菜子湖湿地、饮用水源地等生态保护红线,启动嬉子湖国家湿地公园生境恢复工程。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全面开展“清江清河清湖”专项行动。坚决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确保“六无四清”,妥善安置退捕渔民。积极建设绿色矿山,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整治砂石资源市场秩序。

全面促进低碳发展。编制实施碳排放达峰规划。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积极应对“禁塑令”,加快绿色园区建设,严控高能耗高物耗项目建设。推动能源利用高效化,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对外隧道、场内道路等工程建设。推动生活方式低碳化,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

(八)突出共建共治共享,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全面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压紧压实“四方责任”,落实网格化管理,健全“及时反应、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防控机制。落细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环节防控措施,加强进口物品预防性管控和追溯管理。有序推进疫苗接种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

倾力发展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化教育资源供给,新建青草陶冲幼儿园,改扩建龙腾幼儿园、同安小学;扩大城乡教育集团化办学覆盖面,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全面推进“县管校聘”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文体事业,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加大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力度,完成左忠毅公祠布展开放,修缮姚莹、方以智故居;拍摄纪录片《桐城派》,创排*梅戏《风雪欧家岭》《方以智》;扎实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促进健康桐城建设,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诊疗服务水平;支持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全力争创省级卫生城市。继续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保障妇女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抓好统计、气象、地震、保密、档案、邮*、通信、保险、图书发行、烟草管理、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工会、文联、工商联、供销社等工作,促进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优质高效完成各项民生工程。强化技能技术培训,抓实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个以上。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着力提高城乡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健全基本养老保险、社会救助制度,统筹抓好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继续实施公办农村敬老院改造提升行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完善退役*人服务保障体系,落实双拥优抚、安置就业*策,争创第九届省级双拥模范城。

织密扎牢安全防线。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拓展“文都e家”平台应用。推广应用信访“四最”试点成果,打造“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升级版。常态化机制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持续开展打击恶意逃废债“雷霆行动”,加大重点企业健康运营监测预警,巩固金融风险化解成果。推进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打造专常兼备应急救援队伍。纵深推进“1+10+N”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做好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

四、加强*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新阶段开启新征程,新理念赋予新使命,新格局呼唤新担当。我们要始终坚持把*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府。

坚持不懈解放思想。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转变观念、与时俱进,聚焦科技创新、数字经济、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努力在创新发展中实现更大作为。坚决破除思维定势、工作惯性和路径依赖,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先发地区等高对接,以思想大解放推进改革再深入。

坚定不移依法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持续推进法治*府建设。启动实施“八五”普法,完善*府学法和法律顾问制度。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深入推进诚信*府建设,持续加强*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升*府公信力。

持之以恒担当作为。大力提倡“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务实作风,狠抓*府系统效能建设。深入践行“一线工作法”,真正做到在一线访民情、解难题、办实事。认真落实基层减负各项措施,继续精文减会,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容错纠错机制,给积极干事者撑腰鼓劲,对庸*懒*者严肃问责。

矢志不渝廉洁奉公。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进一步压缩“三公”经费,严控一般性支出,把有限的财力用在促发展、保民生、补短板上。持续纠治教育医疗、养老社保、扶贫环保等领域腐败和不正之风,遏制餐饮浪费行为。狠抓*风廉*建设,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全面开展*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新一轮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治生态。

各位代表!开局谋篇再出发,扬帆奋进正当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周围,在安庆市委、市*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成立周年!

名词解释

1.“五个清仓见底”:针对密切接触者、发热病人、居家隔离观察者、外地“三返”人员、流动人口等五类人群的清仓见底。

2.产业“链长制”:通过筛选若干个重大产业,由市级领导分别担任链长,专题研究怎样聚焦产业链、做实项目链、畅通要素链、打造服务链、强化责任链,实行产业规划、招商落地、项目建设一条龙服务,构建产业发展高效推进机制。“八个一”工作机制,即一链一个发展规划、一链一套支持*策、一链一批重点项目、一链一家以上龙头企业、一链一支专业招商队伍、一链一个科技创新平台、一链一支服务队伍、一链一个年度工作计划。

3.农村电商“一中心两站点”:即电商运营中心、农村电子服务站点、村级集配站点。

4.脱贫攻坚“三个一”工作法:市直“十大工程”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各地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每周安排一天时间,认领一个调研专题,到一个镇(村)开展调研活动,发现问题,现场反馈,及时整改,动态清零。“十大攻坚行动”,即*策理论大学习、脱贫成效大调研、底数情况大摸排、重点任务大落实、工程建设大提速、工作基础大提升、扶贫力量大下沉、内生动力大激发、突出问题大整改、实际成效大比武攻坚行动。“三户一体”,即未脱贫户、脱贫监测户、边缘易致贫户和老少病残孤等困难群体。

5.基层“五治”:即*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

6.“六清”专项行动:年4月8日,全国扫黑办第9次主任会议指出,要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线索清仓、逃犯清零、案件清结、伞网清除、黑财清底、行业清源等专项行动。

7.“1+10+N”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年,根据国家、省、安庆市“1+10+N”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要求,结合实际,我市制定了《桐城市“1+10+N”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1”即1个总体实施方案;“10”即按照国家、省和安庆市要求开展的10个专项实施方案;“N”即特种设备、油气管道、民爆行业、烟花爆竹、工贸行业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实施方案。

8.“八个桐城”:《中共桐城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市将充分展示出“八个桐城”的独特魅力,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桐城实力”、社会治理的“桐城方案”、区域文化的“桐城韵味”、绿色江淮的“桐城画卷”、对外开放的“桐城活力”、城乡融合的“桐城模式”、平安建设的“桐城水平”、建设幸福家园的“桐城品质”。

9.科技创新“”工程:“1”即编制“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1”即打造省级乃至国家级高新产业园区;“4”即加快建设智慧县域联合创新实验室、稳定同位素产业园、绿色包装产业创新实验室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创新实验室;“3”即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上市企业培育计划以及规上企业研发全覆盖计划。

10.乡村振兴“六大行动”:即“乡村产业提质”“生态环境提优”“乡风文明提升”“乡村治理提效”“民生保障提档”“基层*建提标”六大行动。“五大振兴”,即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11.“三园四地”:“三园”即节能环保产业园、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台资产业园;“四地”即智能包装生产基地、智能光电生产基地、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及稳定同位素应用基地。

12.“标准地”制度:指在完成相关区域性评估基础上,带着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容积率、单位能耗标准、亩均税收等基本指标出让的国有建设用地。企业拿地前,就已知晓该地块的使用要求和标准。建成投产后,相关部门按照既定标准与法定条件验收。

13.“两新一重”:即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

14.“一规四补”:即制定水利建设总体规划,着力补齐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城乡排涝设施建设、湖泊防洪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短板。

15.“两清单一办法”:即在市本级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制定详细的任务清单、保障清单、调度与问责办法。

16.街道“大办制”改革:指依照职能定位,街道**内设机构按“5+X”模式设置,即统一设置**办、经济发展办、*建办、社会事业办、社会治理办。同时,根据需要,可增设1-2个其它工作机构,建立必要的议事协调机构。

17.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强县(市、区),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强园,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领*企业,引进一批知名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

18.“五清一改”:即清理村内沟塘,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清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清理废旧广告牌,清理无功能建筑,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

19.“三线一单”:即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

20.“六无四清”:即无一条捕捞渔船、无一副捕捞网具、无一个捕捞渔民、无一起捕捞生产、无一起非法偷捕行为、无一条刀鱼等野生江鲜上岸买卖,做到问题清、原因清、整改清、责任清。

21.信访“四最”试点:“最多投一次”,建立“接诉即办、马上就办”快速响应机制,解决好群众多次投、重复投等问题;“最多跑一地”,加大联合接访力度,深化领导接访和信访代理,解决好群众多地跑、多头跑等问题;“最多交一回”,全面梳理*的十八大以来信访积案,真交实交、真督实督,解决好“案结事未了、事解心不解”等问题;“最后访一回”,树立及时就地解决信访问题正确导向,做到“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

信息来源:桐城市人民*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桐城视点年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