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安庆桐城市安徽省桐城市高级中学面向
TUhjnbcbe - 2021/5/15 19:03:00
源远流长鲁谼山文

光其*


  鲁王河流到鲁谼山村板桥段,河道突然变窄,原先似乎一泻千里的宽阔河床到这儿被两边的山挤压,收拢起来,成了一条在汛期是激流奔涌的沟谷,在干枯期则是一条盈盈脉动的溪流。我分别在不同时期来过鲁王河,既领略过汛期时的汹涌澎湃,也体味过干枯时的脉脉含情。我的心既为它的浩荡而激荡,也为它的柔情而多情,更为它所蕴藏的丰厚人文而惊叹。


  冬日的一天,来自鲁谼山的讯息在召唤,让我又来到了鲁王河,并且深入到了鲁谼山的腹地。这次来,所见的河是瘦弱的,遍布河床的荒草,使得季节的骨感毕现。鲁谼山更是换了一幅版图,其斑斓的色彩契合了季节的需求,那或明或暗的意蕴带有久远地况味,或是让人觉得欲罢不能,或是让人觉得意味深长。


  至于鲁王河,冠名以鲁字,应当是与鲁姓有关,可是当地并没有鲁姓。当地倒是有三国时孙权攻下皖地后,命鲁肃大将率兵驻*与此,以桐北小关峡口为界,与曹*张辽大*对峙的传说。《桐城县志》有记载:“权十九年破皖城,请肃为横江将*,经营此地而暂居之。”鲁肃寓居此地时,善结交贤士,同时也不忘周济百姓,深受当地民众爱戴,人们更愿意尊称其为“鲁王”,鲁王河也由此而得名,一直到今,未曾改变。对于此,明代桐城《弘治县志》有记载。明代布衣鸿儒方学渐编次邑中贤者事迹时,也不断提及鲁肃。而在其《桐彝》、《迩训》等著作里,鲁肃之名也反复出现。明代贵州巡抚赵釴,退隐归来,时常与理学大家张绪、何唐、戴完、方效、赵锐、方克、齐之鸾等一班邑中时俊,出游至此。赵釴还写有:“子敬去已久,河山仍旧名。尽穷今日胜,因见昔人情。”一诗。可见,鲁肃在这一代的影响多么深远。


  而被鲁王河流出的山岚,因拥堵了沟壑,只剩不大的缝隙,人们称之为鲁谼山。之前我去鲁谼山,多半是因为做清明。我家老太太的墓在方家半天,那时我去,或是从山下一户人家的屋后,需得经过十二撇的小径才抵达,虽路短,但往往汗流浃背,精疲力竭。或是经过原板桥小学后,沿一条登山小径抵达,路虽远,节省了不少体力,但还是有些上气不接下气。后来几次上方家半天,却都是沿新开辟的公路开车直接抵达了。这与我先前上方家半天,体力的付出和精神的享受已经不可同比。


  方家半天,也谓半天山居,桐城著名的鲁谼方氏就是起源于这里。明朝初年,方氏一世祖方芒从江西婺源迁到桐城,定居鲁谼山。明朝洪武年间,桐城历经多年战乱,人少地多,山区虎豹甚行,那时鲁谼山仅有尽有七十多户人家,官府为了安定民心,命以方芒为首开设猎捕,所以“鲁谼方”又称“猎户方”。方氏以孝悌力田起家,至九世方孟晙居半天峰,嗜读书,延至十三世,长房孙方东树曾读书“半天山居”,继其家学,族弟方宗诚,亦居于此,咸丰年间,于半天峰下筑“柏堂书屋”,讲学著书。方东树为桐城派重要作家,师从姚鼐,与梅曾亮,管同,刘开,世称“姚门四杰”。方宗诚师从方东树,治经学兼治古文,致力著述,曾国藩慕其才聘为幕府,后任河北枣强县令,创敬义书院,官至安徽学*。在桐城县城有居宅“枣强县”,现在六尺巷旁的勺园中的方氏九间楼,就是方家的家庭私熟,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曾在此讲授。方宗诚之子方守彝和方守敦均为桐城派后期人物,勺园后辈中还拥有方令孺,方玮德,舒芜,方守彝的外孙宗白华等著名作家、诗人和美学家。


  住在方家半天的方永辉,是方家的后人也是我的一个远房亲戚。去年我去时,从他儿子口中得知已去世了,这让我陷入了悲痛之中,往事也在这当中被一一勾陈出来。我很清晰地记得,做完清明,便会与他坐在屋檐下的凳子上,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他说他的父亲方仪正,曾是武汉大学历史学教授,却放着武大的教授不做,甘愿回家,做起砍柴、采茶、种地等事情,可谓淡泊名利,自得其乐。说得最多的是关于父亲在抗日战争期间,帮助张玉良藏画的事情。因为与桐城老乡潘赞化的交情不浅,所以与张玉良很熟。年全面抗战爆发,张玉良再度旅法前,急于寻求一个万全的地方保存,以免自己大量的画作焚于战火。于是找到了方仪正,将部分画作交于他收藏。“方家半天”所在是高山,往西北的山上再上行大约四五十分钟,即可抵达一个山洞。山高林密,一般人绝然不知,他的父亲就将画收藏于此,后来被人称为“藏画洞”,今又被人称为“画*洞”。他还告诉我,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拒绝了文物贩子的高价收购,主动将其父亲收藏的部分张玉良画捐献了出来,也算是了却了张玉良以及父亲的赤诚心意。他还引我看墙上挂的当时桐城县文化局给他颁发的奖状,还心情激动的介绍,看得出他是何等的满意和自豪啊!如今,我看到仍挂在墙上,却已泛*的奖状,泪水已在眼眶打转,心也早已是五味杂陈。


  方永辉的儿子方*红,保存有一套祖上方宗诚的《柏堂文集》,我最近几次去时,他都会拿出来翻给我看看。对于柏堂,是在半天峰下的一个沟谷,方*红在方家半天指着那个方向对我说过。最初,我确实也想去看看,无奈时间紧迫,只好搁置。这次来是我第二次,我没上方家半天,与文友们一道径直奔向柏堂。


  去柏堂,得从一户人家的屋拐过去,还得经过一处茶园,在能上一条布满荒草的山径。行不远,就见到两棵依旧遒劲的古柏。挂在柏树上的牌子写有古柏的树龄已有八百年,让我吃惊不起。立于柏树下,我看到柏树的柏枝依旧精神饱满,直指苍穹,这是在天地之间,向世人昭示自己仍然存在吗?再望向柏堂的所在,却已是枯草遍野,杂树成丛,真正成了一处遗迹。这也不怪谁,长时间的无人打理,又历经风风雨雨,柏堂的消失,也是理所当然。但我还是坚持去那个杂草丛生的地方看看,果然,在那儿,拨开层密的树枝和杂草,从缝隙里,我依稀看见了一点点的断壁残垣,仿佛还在证明它曾经的存在。


  这儿确实是个清幽宁静的地方,四面环山,只有一方出口与谷外平畴相连。住在这里,与清风明月作伴,听山风清泉吟唱,时而劳作,时而读书,怡然自乐,非方宗诚莫属。那时,太平*与清*在桐城对峙,城中有很多达观绅士,举家避乱至城外的深山之中,当中自然包括方宗诚一家。他回到祖居地鲁谼山避乱,于此幽寂之地筑庐,因靠两棵古柏,就取名为“柏堂”。在这里,他读书讲学,与友人谈文论道、把酒言欢,自在逍遥。可以想象当时他们的吟咏之声,回荡在幽静的山谷,除了激越之外,更多的是余韵了,再积淀下来,无疑就是厚重。它,浮现在我的面前,活脱脱的就是一幅柏堂的读书图。方宗诚在鲁谼山避乱五年,著有《俟命录》十卷,最为当世人看重,有人说他是致知格物的一代通儒,我以为一点也不为过。


  站在柏堂的遗址之上,仰望古柏,从古柏桀骜不驯,并且刚强的身躯上,我悟出到了一种生命的顽强,一种生命的意义。由此延及,似乎我又看见了某种意义上的精神传承。而斯人已去,睹物思情,从他留下的诸多文字中,应该有着答案。


  在鲁谼山中,还有牵牛峡、乌龙喷泉和仙人桥,这些自然景观,都有自身的独特之处,身临其中,感觉各有不同。去牵牛峡,不到跟前,无人知道在一处小山坡后面隐藏有峡谷。山上树木繁多,山坡上也是。以致树木交错,织就成一张几无缝隙的网。前几年我来过,是在拔开密集的树丛后,才得以窥见其真容。它太窄了,也不长,只能容得下一个人牵一头牛经过,被人称为所谓的牵牛峡。但它不因为小和窄,却具备有峡谷的奇、险、峻、陡,一个人绝不可贸然穿越。乌龙喷泉在进山公路一侧几米远的一处山崖下,到近前,才觉知崖下有一潭,水从高约三米的崖头直泻而下,与潭水相冲撞,溅起的水花便是如喷泉一般。而水流过的山体,呈现的几乎是青褐色,如乌龙的身躯,因此人们习惯地称之为乌龙喷泉。仙人桥也在不远的山上,大抵是一块偌大的山石非人工之力档在了沟壑之上,时有轻雾腾起,弥漫于桥,细纱轻拢,恍惚有人在桥上行走,使得桥宛若仙境一般。可是我没机缘得去,倘若真有一天去了,恰巧碰上轻雾,我走上桥,感觉该又是怎样的一种曼妙啊!


  乌龙喷泉之上,都是高高的山峰,从南到北分别右朱家大凹、*草尖和丫鹊岗三座高峰。这些山峰之间的山脊之上,前些年依托三峡风电项目建成风力发电塔群,建有风力发电塔十六座,升压站一座,一百一十千伏输送电塔8座。如今这一区域成为了旅游观光场所,每每都有人登极。尤其是山雾缭绕之时,发电塔群在云雾里忽隐忽现,那一刻的风姿和神韵,一定会醉倒无数人。


  离乌龙喷泉不远,是倪家楼,曾经诞生过倪楼农会。那是在年,在中共桐北区委的领导下,以倪楼为中心成立的倪楼农会。他们打土豪,分田地,镇压土匪,劣绅,斗争地主,老财,声势浩大。I年正月,由于叛徒告密,国民*25师,突然袭击,致使农会领导成员李小楼,占新才,倪益恩,桂仲福,项家玉,*干事,方四指等七人牺牲。为了纪念革命烈士,原鲁谼乡和原板桥村人民,于I年集资在原板桥村董山头建立了烈士墓,将在年牺牲的桐城县委书记吴克振和倪楼农会的七位烈士的骨灰罐安葬于此,这就是鲁谼山烈士墓,每逢清明,都有大批的干群和学生前来祭扫。


  还有倪氏宗祠,建于清光绪十六年(),砖木结构,雕梁画栋,十分精巧。分三进,每进五间,另加东侧脚屋十一间。座北朝南,面积.56平方米。前门有一开阔场地,面积约平方米。在年,成了鲁谼山农民暴动的发源地。当年3月初,中共鲁谼区委书记*少庭亲自率领农协会员和山区灾民余人,拿着粮袋,挑着箩筐,推着土车直奔鲁谼山区大地主*金旺,齐金元和项文成的家,强行打开他们的粮仓,没收大米4OO余担,全部分发给饥民。O年6月,区委书记*少庭,在鲁谼山筹划农民革命暴动,历时20多天,发展武装赤卫队员15O余人,7月初,中共县委书记吴克振来倪氏祠堂召开暴动动员大会,由于被人告密,事情泄漏,遭桐城自卫团袭击,吴克振在掩护群众转移中牺牲。此次暴动,是桐城境内最早的一次农民革命暴动。虽遭到了反动势力的残酷镇压,但却点燃了桐城武装斗争的熊熊烈火。


  先前我来过倪氏宗祠,那一次,宗祠还在维修之中,展列的文物很少,知道的事情还不是很多。这一次来,宗祠的管理人员拿出一个东西给我们看。这东西形似罐盖,一面刻有一个五星,里面有八一两个字,绕五星刻的是“四方得元意”五个字,我认为元应该是缘字,估计当时刻的人识字少的缘故。这东西原先埋在地下,在修复宗祠时被发现。据推断年间应该在年,渡江战役之前,宗祠医院,而刻的人估计是住院的一个解放*伤病。这东西现在已经作为一个革命文物,放在宗祠里,供人们缅怀和瞻仰了。


  除了这东西,宗祠的墙上还挂有许多知名的倪姓族人,其中最为著名的当为宋庆龄的母亲倪桂珍了。当时修谱时,得知倪桂珍出自上海川沙倪氏,而川沙倪氏又源自安徽桐城倪氏的某个分支,便去寻找有关资料。经当地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并由上海川沙地方志及川沙倪氏的家族资料中获知,宋庆龄母亲倪桂珍的祖先确系源自安徽桐城。宗祠的人拿出倪氏宗谱,找到卷十五,我看到里面有倪天民的两个儿子被标注为远迁,这是否是其中的一个儿子呢?我查阅有关资料,看到原桐城博物馆馆长张泽国先生据此考证过,写有《宋庆龄母系川沙倪氏桐城祖籍考辨》(《江淮文史》.2期)一文,里面用事实证明:“综合宗族谱牒、文献典籍等相关资料,对照川沙倪氏口传家世的主体内容,在时间、背景、身份、家庭、文化、环境、起因、后果等诸多方面,特别是志澄、志渥两兄弟在康熙年间神秘外迁的族谱记录,几乎都能证明,桐城带经堂《倪氏宗谱》标注远迁的志澄、志渥俩兄弟,其中一人应该就是川沙倪氏浙江鄞县的先祖。至此,其父倪天民、桐城带经堂倪氏十一世祖,当为上海川沙倪氏的共同祖先。”张泽国先生的论证,让倪氏家族在历史上的地位更加显赫。


  在倪氏宗祠门前,可以看见虎头寨,那上面林木阴翳,遮住了一切。鲁肃的试剑石自然也掩映在其间。那儿在年我去寻过,只寻到半截巨石,它约高1.53米,宽1.73米,灰青色,呈半圆球形,东北方向为剖面,光滑平整。《安庆府志》有记载:“鲁(谼)山,桐城县东北十五里,相传鲁肃居此,其上有试剑古迹”。现在我仍然记得“此石,三国吴鲁子敬试剑古迹。士人汪天孝叙”的字样。至于另一半,仍然在山顶,路陡林深,无人带领,根本不知在哪一处。此试剑石,据史料记载,鲁肃屯兵鲁谼时,曾经与士兵们一起操练。某一日,鲁肃手执利剑在此教练阵法,看见士兵们有些懈怠,就突然飞身跃上一块巨石,对士兵们大声说道:“拒曹伐魏,必操胜券,此心志日月可鉴也!”说时迟那时快,手起剑落,巨石被劈成两半,接着又因势利导训诫官兵:“骄兵必败,如此石不堪一击!”士兵们听了,个个斗志昂扬,精神饱满。后来被鲁肃剖开的巨石,人们就称之为“试剑石”。现在,试剑石还一如既往地在山上静静地立着,面对试剑石,我也静静地立着,我们彼此相视无言。


  一代学师舒芜葬在他的祖居地鲁谼山。9年11月,我与一帮文友,与他的家人一起,将他的骨灰葬在了鲁谼山。对于他的是非功过,历史自有说法。而他的离去,似乎一切都尘埃落定了。


  在鲁谼山群山环抱里,还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寺谷林寺。清道光《桐城续修县志》云:谷林寺,旧名清泉寺,明永乐重建。崇祯间兵毁,顺治丁亥重建。对于这古寺,传说始建于三国时期,当时鲁肃率兵驻此,后来兵撤,屯兵于这里的房子空了下来,有得道高僧守持禅定,收僧请侣,致以成寺。因寺内有一清泉,便冠名为清泉寺。清泉寺历尽沧桑,几多兴衰,如明崇祯时就遭到兵毁一次。清康熙年间,灵远法师至寺,累劫修持,收僧扩宇,香火鼎胜。圣祖南巡时,亲书“谷林寺”匾额,清泉寺由此更名为谷林寺。现在进寺之前,可以见到一个亭子,它也是复建的,原亭据传是三国鲁肃的部将为其读书建造的。亭建好后,鲁肃常在此亭读书,后人谓之曰:鲁肃读书亭。当然,其中的真伪,已无人能辩。但是,此读书亭的存在,与桐城世代相传的文风,也应当是一脉相承。


  鲁王墩坐落在鲁王河边,处在进鲁谼山的地方,它是新时期至商周时代的遗存。遗址近圆形,高出周边三至八米,文化层堆积较厚,采集有石斧、石锛、鼎足、鬲足、口沿、鬶颈等标本,纹饰有刻划纹、弦纹、指甲纹、绳纹、附加堆纹等,这些文物出土表明该地至少在五千年前就进入了人类文明时期。墩上还有坟茔,主要有十七世纪百科全书式大学者方以智的姑姑方维仪与其丈夫姚孙棨的合墓。方维仪是诗人又是画家,在当时的影响很大。墓处在当地村民的两栋楼房中间,当地居民起先根本不知,直到前几年被发现才得知,所谓大隐于世啊。而她为夫君题写的谥号“良隐子”,是否有她的先知先觉呢?


  当然,鲁谼山和鲁王河还有很多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致,红色地方,它们彼此交相辉映,厚重着这块土地,让这里熠熠生辉。与之承接的还有一大批在新农村建设下的村庄、生态园、文化园、休闲场所等等。它们相互叠加,使得鲁谼山愈加厚重,愈加丰富多彩。长此以往,我相信,鲁谼山的明天会更好,也必将源远流长。

光其*,安徽桐城人,中国作协会员。有作品选入安徽省高考语文阅读模拟训练题,有作品作为江西、安徽、江苏、广西、湖北、山东等省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语文大联考、单元考、月考及期末质量检测试题。散文《石桥上的时光》及《光阴的流水》分别获得年、年桐城市首届和第二届桐城文学艺术奖二等奖。散文集《光阴的流水》获得年安庆市第三届文学艺术奖。出版有散文集《龙眠散记》、《为一朵花微笑》、《柔软时光》、《光阴的流水》、《细水微澜》、《写不尽的桐城》、《我转身、你成长》。主编且主笔有《文昌街道志》。

更多文章:

你好,这里是桐城,这是我的名片

故乡桐城

龙眠

古城

桐城骄子桐城美

文化之光

科技精英专辑:千年文都扬帆起航引江济淮给安徽带来什么?桐城史上最大央企投资项目弹丸小城,桐城何以一枝独秀?桐城文化:和融清济天地一心最桐城新媒体矩阵「深度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庆桐城市安徽省桐城市高级中学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