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桐城,山谷里的那些石刻上
TUhjnbcbe - 2021/7/3 14:07:00
这两年,我与一些文友以及户外人,走了一些桐城的山谷,看了一些原生态的风景,也看了山谷里的一些崖壁上或者大石上的石刻。这些有的以前就已经看过,有的还是第一次看见。它们有些风化得严重,几乎不能辨别;有些字迹遒劲,不失原先的风味;有些字迹模糊,但还能大致辨认。这些石刻,虽比不上名山大川的一些名人之字或者名人之刻,但它们都有独自的风物,自是被人光顾,被人欣赏,也就多少沾了文气,有了文味。因而,它们也是有价值的,有灵*的,都是撒落在山谷间的一粒粒珍珠。我把它们捡拾起来,一些时光的况味就漫溢出来,感慨万千。我到的山谷,有龙眠山中的椒子崖、媚笔泉、百步绕云梯;碧峰山中的披雪瀑;乌石山下的石门冲;王屋山中的槎石河、三道岩的卧龙峡。石刻掩藏在它们当中,不张扬,只是沉默,还是沉默,而我的到来,是打扰了,还是没打扰呢? 01椒子崖的石刻龙眠山苍峰翠谷,峭壁清流,愈深愈秀,历代都有名人来此游历,建别业、山庄,如北宋大画家李公麟的龙眠山庄。说它是一座隐逸的名山,合情,也合适。椒园,处于山中腹地,大概这一块,包括椒子崖上,长有许多花椒树的因由。而当风吹,椒花纷纷飘落,洋洋洒洒,如雨花一般,成就一幅很美的画面。孙鲁山是桐城人,明天启五年进士,官至兵部侍郎、督宣大,世称大司马。明亡后,隐仕不出,走遍龙眠山水,喜欢上了椒子崖的景致,在此筑别业,读书、品茗、喝酒和游玩,世人就称之为椒园。至于花椒树,相传北宋大画家李公麟与人游历到此,见这里古木参天,阴翳蔽日,游得特别开心,于是喝酒、辩论、作诗、作画,怡然心态,忘乎所以。或许情至深处,李公麟随手一抛一把花椒籽于崖前崖后。或许,李公麟酒醉,打翻了带来的下酒的调料花椒,借山风,花椒四散奔逃。几年后花椒疯似的长,成了一片花椒之海。那以后,这地方就有了椒子崖之名。再之后,有人慕李公麟的洒脱不羁,来此体验,被陶醉,被感染,情不自禁地就在崖上,崖前、溪边的大石等处,写上字,请人刻了出来。清人张若驹知晓后,以诗记录:“中有先生种椒处,擘窠大字山石镌。至今椒花作香雨,山人烂醉眠峰巅。”(《李伯时龙眠山庄图》)但现在,椒园却不因为花椒出名,反而是因为椒园茶出名。原来孙鲁山归隐之时,不知在哪觅得异种茶籽,种于椒园。又有传闻说,孙鲁山长期以人参剩汤浇之,参渣偎茶树之根,这样长出来的茶叶好喝,这个,值得怀疑。而茶棵附近长有野兰花,可能是事实,当那冒出的茶头,浸润了兰花的香气,被制作出茶,喝起来,那带兰香的茶,浸润血脉,沁人心脾。也是,椒园茶被水一泡,芽茶亭亭玉立,亦如兰花形体的初展,曼妙多姿,引人如痴如醉。被选为贡品,进贡朝廷,也是理当所然。至今,椒园茶已是桐城小花的模板,荣光无限。现在我们所看见的椒园,早已不是过去的椒园。孙鲁山故居的遗址在哪,没有人说得清楚。尽管还有一些孙鲁山的后裔在这居住,问些情况,却也不知所以然。尽管还能看见几间老旧的屋子,却已是风蚀残年,垂垂老矣了。但这些老旧的屋子,也不过百十年的历史,不能证明椒园当年的盛况。最能证明椒园历史的那两棵三百多年的桫椤树,一棵玉兰树,也不复存在了。曾问过这里一个姓孙的原住民,说,毁在了几十年前。唯独还能证明椒园的悠久,当属往上不远的临山谷的那处椒子崖了。那儿,山秀林密,静邃幽深,溪流淙淙,跌宕婉转,掩映其中,人如其间,身心俱佳,妙不可言。几年前,我曾与一众文友,来椒子崖寻找石刻。在椒园遇见一老妇,自称姓孙,问可是孙鲁山后人,回答说是的。再问有关孙鲁山的一些情况,竟不知道。请她带路,倒是爽快,一口答应。她带了砍刀,领我们上山。走到一处上坡处,停下来,说,到了。她砍掉一些杂树、灌木和一点芭茅,椒子崖就露了出来。我们看过去,只看见一些深深浅浅地痕迹,以为不是。而她却指着痕迹肯定地说,就是这三字,但她不认识是哪三字。我们艰难地攀上去,几个人一起猜猜凑凑,对照之前我们查阅到的史料,终于得出是“品泉隈”三字。转身再看这儿的所在,只见溪流掩藏在树木之中,而清越之声不绝如耳,人处其中,能不触景生情?被人刻此三字,倒也是名副其实。而“隈”的字面意义是指山水弯曲的地方,泉自是山泉,品是有人在品,可谓意境深远,禅意深深。那天,我与众人在“品泉隈”前,久久地停留,入神地凝望,一时被山水的清音撩拨,自是超脱,心境高而远,以为自己不仅是在品山泉,品风景,也是让心态在品中得以提高。当然,我们还上了崖头,还找到了在溪流右侧一块崖壁上的石刻“兰亭”两个字。它还能辨认,并不算模糊。溪流的左侧有一块大石头,可以坐七、八人。可以想象,当年写的人,当年刻的人,多么地烂漫,多么地有情趣。而他们一行人,游历至此,坐在大石上,听着汩汩地流水声,进行曲水流殇地游戏,又是多么地雅致啊!刻“兰亭”两字,当是受王羲之的影响,而一群文人雅士来此,景致的如此美妙,引发人的情感,达到极致,有效仿的举动,无可厚非。我们那天到此,没有多余的举动,只是简单的寻找,只是大致的揣测,但似乎就是缺少了一些什么。至于资料上所说的其它的石刻,如“喷玉泉”、“游龙峪”和“雪栏”等,也在椒子崖周围。前崖瀑流处的石壁上就有隶书阴刻的“喷玉泉”三字;缘崖行大约5米处,有阴刻的“雪栏”二字;山体的峡口处,有阴刻的隶书“游龙峪”三字。这些石刻上的字,意味绵长,想象空前,使人欲罢不能。我们没见到,也决心去寻,问老妇,可她说不知道。但我们据资料知道它们都在这附近,可是周围长满了荆棘、杂木和深草,寻它们简直是大海捞针。没有见到这些石刻,让此行打了折扣,我们很是怅然。后来,我又与人在不同的季节一起来寻它几次,在见过“品泉隈”、“兰亭”两处石刻后,又在四周寻找,都无功而返了。前不久,正是浅夏的时光。高宗翔老师、胡卫斌(胡子)、香山一叶、太阳花、云儿和我,又到了椒子崖。我的来,已经不止一次,驾轻就熟地就引他们直接到了椒子崖。依然有很多阻挡物挡住了崖体,崖下甚至还坍塌了一截。这难不倒我们,用自带的砍刀砍了一些遮蔽物,又用绳子连接,我们这才一个个的都到了崖下。香山一叶见字体不清晰,用矿泉水洗了一下,又用带来的红色颜料笔,按照字体一点点的描。经过一番努力,“品泉隈”三字终于清晰,有了精神,似乎回到了当年。登上崖头,再至“兰亭”,香山一叶跨过溪,继续描崖壁上的“兰亭”两字。我们或蹲或坐在这侧的大石上,我忽然想起曾住椒园的吴义田先生,他应该知道其它石刻的所在。拿出手机,与他通了话,他指示我,在离兰亭五米左右的右侧大石块上,有“喷玉泉”三字。按照他的指点,我们在他所指的大石块上,左看右看,终究没有看见。又与他视频,给他看我们所在的位置,一番指点,我们依旧没有看见。看来,我们与之无缘,它不想被我们打扰,也不情愿地见我们呢!俄顷,香山一叶将石刻“兰亭”两字描好。一激动,竟然高声朗诵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溪谷静谧,朗诵之声回荡,余音袅袅。那一刻的时光,完全嵌合着我们彼此的心境。聚在“兰亭”边,我们一起聆听,似乎都有些醉了。而我竟有些不知所以,也不知所里了。02百步绕云梯石刻以前在龙眠山区工作,少不了走访一些山村。其中去宝山村,在凤钱公路没通前,一直走的是小道。那儿的山不高,却也陡峻,尤其峡谷,两侧的山峰相峙,拥堵,造就很窄的峡谷,又曲折迂回,不能见远,只可见头顶的天空。而这样的态势,深入当中,可以领略风景的原汁原味。谷里有溪流,遇见石头时,原先流水的清颤之音,瞬间变为激昂的吼声。溪边有草,也有灌木和杂树,有风经过,草们颔首,灌木和杂树有声。我与它们一路同行,行走自然不孤单,往往在不经意间就抵达了村部。然而,那时终究对峡谷里的一切,如沿沟的崖壁或者大石上的石刻等,却没有去深究,致使我错过了好多年。直到有一天,宝山村的王诗文书记,陪我走溪谷,一路给我介绍溪谷的石刻和一些人文,我才知道它,竟然还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也让我对之前对它有交集,却无知,就有了一些懊恼。这个王书记,有点本领。本来村的书记是他的儿子,因为能力差点,换届时被换掉了,换成了他的父亲。换人换思路,在老王书记的带领下,宝山村终于通了公路,改变了以前百姓出山手提肩扛的历史,也让我下村有了快捷的通道。那天,在村王书记的介绍下,我还知道了明末的桐城名人赵釴,知道了云门、百步绕云梯、石刻等。他一一指点我看石刻,知道了“云门”、“听泉”、“清凉处”、“璎珞崖”等,刻在了哪块崖壁上,哪块大石上刻有“龙眠处”等。当时,尽管知道了它们,可是仍然没有引起我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桐城,山谷里的那些石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