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北洋集团最强大脑军师鬼谋徐树铮上
TUhjnbcbe - 2023/7/29 20:54:00
《三国志12》诸葛亮

在游戏《三国志12》中,有一些人物带有*师*谋属性。

这些人坐镇城市的时候,毗邻的城市就会不自觉地被智力碾压,今天城防降了,明天攻城器械不见了,反正不得安逸。这些人带兵出战的时候,*队自动进入伏兵状态,敌*一接触,就会陷入混乱状态,战力狂降。

*师,好理解,*谋,神*难测的谋略。

《三国演义》中,周瑜在与诸葛亮斗智失败后,曾感慨: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神不测之术。后来,诸葛亮自编自导自演空城计,大获成功,属下们赶紧拍马屁:丞相之机,神*莫测。

《三国志12》周瑜、孙策

出于对诸葛亮的崇拜,日本人把诸葛亮设置成了智力满级的*师*谋。除了亮之外,入围*师*谋的人还有张角、李儒、贾诩、陈宫、田丰、沮授、徐庶、庞统、法正、周瑜、陆逊、诸葛恪、郭嘉、荀攸、程昱、刘晔、司马懿。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则天下息,说的不就是这些“妖人”吗?

北洋时代的*阀割据,与东汉末年的*阀割据类似,刀光剑影、鼓角争鸣之外,无数文臣、武将、谋士、纵横家、野心家演绎了一幕幕阴谋阳谋,其中最出彩的谋略家当属徐树铮。

很多人知道徐树铮,是因为他曾短暂收复过外蒙,还被孙中山盛赞:吾国久无陈汤、班超、傅介子其人,执事(指徐树铮)于旬日间建此奇功,以方古人,未知孰愈?

陈汤有句让民族主义者颅内高潮的名言: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班超,平定西域的猛士,傅介子,斩杀楼兰王、枭首示众的狠人,用此三人类比徐树铮,可见其安邦定远的功勋。

其实,收复外蒙只是徐树铮搞的一点副业,他的主业是玩*治:翻云覆雨,合纵连横,驱虎吞狼,隔岸观火,玩弄天下于股掌之中···徐树铮在北洋*坛掀起的狂风巨浪,超乎想象。

01

年,徐树铮出生于江苏徐州萧县(后划归安徽)一个书香家庭。

父亲徐忠清中过秀才,是一个优秀乡村教师,在教育上很有一套。他教过上千学生,门生遍及徐州八个县,远近千里的学生,争着投入他门下。

徐忠清47岁生下徐树铮,老年得子,异常宠爱。再加上两个哥哥、四个姐姐的呵护,徐树铮从小生长在溺爱的环境中。

徐树铮智商奇高,学习能力极强,在徐忠清的调教下,他7岁能诗,13岁中秀才,被誉为神童。

徐树铮书札

缺乏社会的*打,小孩子往往比较任性、自信、高调,不太顾及他人感受,容易得罪人。而人生早早开挂,把同龄孩子远远甩在起跑线上,这让徐树铮养成了恃才傲物、争强好胜、锋芒毕露的性格。

这种性格注定了徐树铮不会老老实实走科举之路。年考举人落榜后,徐树铮就不考了。此时,大清王朝江河日下,内外危机日益加深。徐树铮认为读死书不符合时代需要,想投笔从戎,报效国家。

年八月,21岁的徐树铮踏上了追梦之路。梦在哪里,梦在山东?

庚子之乱中,袁世凯率领武卫右*稳住了山东局面,声名鹊起。

袁世凯剧照

徐树铮认为环顾宇内,袁世凯最有前途,想跟老袁混。他给老袁写了一封书信,洋洋洒洒万余字,纵论天下大事,犀利剖析清国衰败原因,提出了富国强兵的意见。

以袁世凯这种老江湖的眼光看,徐树铮的万言书没什么新意,但考虑到出自于一个21岁的年轻人之手,确实很难得。书信全篇以桐城派(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风格表达,文采飞扬,激情澎湃,读完很带感。老袁给的评价是:公壮之。

不过,袁世凯没有接见徐树铮,而是派了个属下前来,属下和徐树铮没说几句话,两人就呛了起来。一个拿腔拿调,一个口出狂言,相互看不顺眼——投奔老袁的事就这样*了。

转眼到了冬天,徐树铮工作没找下,钱也花光了,漂泊落魄,只能一边出去给人写对联赚钱,一边等家里寄钱。

徐树铮

济南街头有一家叫高升店的旅店。某天,段祺瑞来高升店见客人,正巧见到徐树铮在写楹联,字写得苍劲有力,再看小伙大冬天就穿了个夹袍(双层长袍,类似于春秋穿的外套),一看就缺钱,但气宇轩昂,很有气质,丝毫看不出穷酸落魄的衰样。

段祺瑞很好奇,主动与小徐搭话。

男人之间喜欢谈*治*事,这个话题容易友尽也容易谈出知己。小徐肚子里有货,侃侃而谈,段祺瑞频频点头,对小徐的分析和洞察深以为然,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当时,段祺瑞是袁世凯最得力干将之一,负责掌管武卫右*的炮兵和随*学堂。小徐这么优秀的人才,段祺瑞自然不会放过。就这样,徐树铮跟了段祺瑞,当了秘书。

《三国演义》剧照

徐树铮和段祺瑞风云际会,有点像《三国演义》中刘关张相识。此后,徐树铮一生辅佐段祺瑞,尽心尽力,忠心耿耿,段祺瑞对徐树铮无条件信任,言听计从,百般维护。二人既是知己,也胜似父子。

小徐这个秘书,不是普通的秘书,他的大脑就像电脑一样,公文、条例、信函,过目不忘,给有关部门打电话从不用通讯录,因为能记住号码,接待客人时,他能一边批公文,一边打电话,三件事同时进行。

此外,徐树铮机智干练,思维敏捷,老段一提个什么事,小徐能立马剖析利害得失,并提出多条对策供老段选择。很多事老段还没想到,小徐就已经提前想好了,而且都是从老段利益出发考虑的。

这样,小徐逐渐成了老段的代言人。

徐树铮

02

徐树铮是段祺瑞乃至整个皖系集团的灵*,北洋三大系中,皖系最先称霸,离不开徐树铮的奇计谋略,皖系最先垮台,也离不开徐树铮的肆意妄为。

辛亥革命以前,徐树铮除了去日本士官学校读书(~)之外,主要工作是辅佐段祺瑞搞北洋*队建设工作。武昌起义爆发后,徐树铮才迎来更大的机会。

起初,袁世凯命冯国璋带队南下平叛,冯国璋带领北洋*打得很猛,相继拿下汉口汉阳,炮轰武昌,革命形势岌岌可危。

不料,此时袁世凯突然密令冯国璋Stop!

冯国璋很纳闷。你啥意思?想背叛大清?这货居然背着袁世凯向隆裕太后请示汇报。

袁世凯知道后大怒,立即把冯国璋调回了北京,让段祺瑞南下接替冯国璋。

段祺瑞也不懂老袁的意思,但徐树铮看得通透:老袁在下一盘大棋。

段祺瑞

之前老袁差点被清廷搞死,现在好不容易重出江湖,如果把革命*灭了,老袁还有什么价值?倒不如养寇自重,一面留着革命*和清廷讲条件,一面以北洋*压迫革命*妥协,两边渔利。冯国璋看不到这一点,一味蛮干,所以被老袁嫌弃。

徐树铮建议段祺瑞反其道行之,不仅按兵不动,还派人和革命*谈判,一起合作推翻清廷。

袁世凯很满意:甚合孤意。

清廷不识时务,不愿自己走进坟墓。

老袁也不愿简单粗暴地逼宫,留下欺负孤儿寡母的骂名,暗示段祺瑞搞点动静。

段祺瑞会意,鼓动前线四十几名将领发表联名通电,要求清廷退位。

这份通电由段祺瑞领衔、徐树铮起草的。

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剧照)

电文站在清廷的角度,为他们分析时局(大清已无药可救),并指明了出路,出路就是清帝退位,把权力交给内阁(袁世凯是内阁总理大臣),这样才能保住皇室尊荣和生计。

全篇措辞得体,层层叠进,利诱中暗含威逼,体现了作者的文才,更体现了作者对时局、人心、利益的准确拿捏把控,而后者,不是文章写得好就能做到的。

清廷把最后的希望压在了北洋*队上,前线将领的通电,瞬间断了清廷最后的念想。

老段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声望大涨,成了共和的功臣,老袁如愿掌握了最高权力。

双赢。

袁世凯(剧照)

03

老袁当上总统后,老段水涨船高,当上了最有权势的陆*总长,小徐当上了陆*次长。

当时陆*部已经有了一个次长,但老段实在太喜欢小徐,不惜破例增设了一个次长职位,专门安排小徐。

说是次长,实际权力相当于总长,下面的人找老段,老段都让他们先找小徐谈,小徐可以做老段的主:老段决定的事,小徐这里通不过,这事就办不成,相反,小徐点头的事,段祺瑞要么秒过,要么追认。

当上总统后,袁世凯与老部下的关系微妙了起来,担心他们势力太庞大,威胁自己的地位。尤其是段祺瑞,不仅在北洋新*好几个镇(师)当过统制(师长),还长期担任北洋各学堂总办(校长),年轻一代的北洋*官几乎都是他的门生故吏。

段祺瑞(剧照)

担任陆*部长掌握*权后,老段更是炙手可热,不断提拔自己人,也不怎么向老袁汇报工作。

老袁开始猜忌老段,不断削弱其权力,还想组建新*代替北洋*。

段祺瑞也很有性格,班都不上了,消极抵抗,冯国璋的境遇差不多,也对老袁不满。

对我不满?我还对你们不满呢。袁世凯向人抱怨:咱们北洋团体还成一个什么样子的团体,华甫(冯国璋字华甫)要到12点后才起床,芝泉(段祺瑞字芝泉)老不到部。

袁世凯着手称帝后,两人关系彻底破裂。

从内心来讲,段祺瑞很反感老袁当皇帝,当年段祺瑞领衔逼清帝退位,打的旗号就是要共和不要帝制,现在老袁称帝,想让段祺瑞抬轿子,这不是打脸吗?

段祺瑞(剧照)

老段平生最看重名声,表示宁死也不参与称帝之事,但他也不能公开反对,最好的办法是借口有病,不问*事。

徐树铮是这样分析的:老袁称帝开倒车,是没有前途的,我们千万不能下水,最好隔岸观火,随机应变,老袁肯定会施加压力,但我们必须坚守原则,不论直接、间接,一定要抵制到底,在这期间,主公必须顶住压力,避免和老袁见面。

这话还有一层意思:一旦老袁失败,我们没有历史污点,可以名正言顺出山收拾烂摊子,取代老袁也不是没有可能。

老袁对老段很生气,先后免了徐树铮和段祺瑞的职务。

果然,老袁称帝激起了各方反对,护国战争打响,老袁空前孤立,徐树铮瞅准机会南下,窜联各省实力派反袁。

在徐树铮的运作下,冯国璋领衔南方五省(江苏、江西、湖南、浙江、山东)将*,给老袁发了一份密电,要求老袁取消帝制,手法与当年通电逼清廷退位一样。

冯国璋反对袁世凯称帝(剧照)

五将*密电给了老袁一顿暴击,老袁不得不取消帝制。

为了扭转困局,老袁让段祺瑞任国务总理,出来收拾烂摊子,但段祺瑞和徐树铮对老袁已经绝望了,拼命拆台。

徐树铮一面唆使在前线作战的曹锟、张敬尧按兵不动,一面指使陕南镇守使陈树藩,起兵驱逐陕西将*陆建章,宣布陕西独立。以此形成示范效应。随后,四川的陈宧、湖南的汤芗铭相继宣布独立。

陆建章、陈宧、汤芗铭曾经都是积极劝老袁当皇帝的人,他们的下台和背叛,让老袁震惊不已,老袁神情恍惚,不停碎碎叨:人心大变,人心大变···这“二陈汤”最终要了老袁的命。

老袁一死,二把手老段天下归心,北洋进入了皖系主*的时代。

袁世凯死前(剧照)

历史进程,几乎和徐树铮当初设想的一样。

04

老袁死了,黎元洪继任总统,但实权掌握在段祺瑞的国务院手中。

不久,两人便产生了矛盾。

黎元洪不甘心当橡皮图章,段祺瑞也不愿受制于人,总统府和国务院关系急剧恶化。

黎元洪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他可以在程序上做手脚,还积极联合国会搞事情,此外,黎在南方国民*中也有些影响力,直系的冯国璋不愿皖系得志,也偏向黎元洪。

经历袁世凯称帝后,国会、约法这套东西地位有所上升,段祺瑞不敢明目张胆乱来,授人以柄,比较窝火。

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秘书长徐树铮和总统府秘书长孙洪伊开展了激烈斗法,几乎每一件事情,两人都要拿来大做文章,相互撕扯一番。

孙洪伊也是老谋深算之辈,和有*师*谋属性的徐树铮斗了无数回合,竟然不落下风。

总统府和国务院势同水火,严重影响了中央*府的运转。经北洋元老们奔走调解,双方各退一步,孙洪伊和徐树铮双双免职,这才暂时缓解了府院之争。

黎元洪

不久,在对德宣战问题上,府院之争再次点燃。

黎元洪反对参战,段祺瑞坚决主张参战,国会决定搁置参战议案,气得段祺瑞打算辞职。

徐树铮听说此事后,一把扯碎了段祺瑞的辞呈:黎元洪有国会支持,我们有各省督*支持,和他们斗到底。

于是,徐树铮电召各省督*进京开会,向黎元洪施压,要求总统解散国会。

黎元洪豁出去了,声称:不违法、不盖印、不怕死。拒绝了督*团的要求。

徐树铮又唆使督*团南下徐州,准备采取行动。徐州是张勋的地盘,张勋是督团*盟主。

黎元洪察觉对方要搞大事,抢先免去了段祺瑞国务总理的职务,老段和小徐跑到天津,策划倒黎。很快,皖系和臣服皖系的督*,各自宣布本省独立,逼黎元洪下台。

黎元洪还在硬扛,徐树铮决定来一次狠的。

张勋复辟(剧照)

张勋一颗黑心向大清,念念不忘复辟,徐树铮借此设下了驱虎吞狼和上屋抽梯之计。

先公关张勋的左右亲信,让他们怂恿张勋带兵京,驱逐黎元洪,解散国会,这便是驱虎吞狼。

张勋复辟,必遭到天下反对,到时候段祺瑞振臂一呼,号召群雄讨伐张勋,这便是上屋抽梯——把人骗到楼上,再把梯子抽掉。

最后,黎元洪下台,国会解散,张勋回家抱孙子,段祺瑞复职,还获得了“三造共和”(领衔反清、反袁称帝,反张勋复辟)的美名。

后来者看这些事,觉得稀松平常,是因为信息不对称。

站在上帝的视角,俯视过去发生的事,感觉自己比诸葛亮还要厉害,但如果设身处地,把自己带入变乱大时代和扑朔迷离*治环境中,可能一集都活不过,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当然,权术、权谋是文明的糟粕,不值得提倡,现代*治文明和法治社会,不需要这些阴暗的东西。

行文至此,说点题外话吧。徐树铮不仅是文章高手,也是诗词大家,因为北洋*阀身份的原因,他的文学地位被低估了。

欣赏一首徐树铮七言律诗,下篇见~

对月五首(其五)

购我头颅十万金,真能忌我亦知音。

闭门大索喧严令,侧帽清游放醉吟。

白日歌沉燕市筑,苍波梦引海舟琴。

云天不尽缠绵意,敢负平生报国心。

《北洋*阀史》

《徐树铮思想研究》

《评北洋天枭徐树铮》

《徐树铮与皖系兴亡研究》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洋集团最强大脑军师鬼谋徐树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