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艺术,笔力
TUhjnbcbe - 2023/9/25 2:16:00

本文乃作者百年一遇可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比例由当以沉者为本。所谓“沉着”,即点画周至,用笔精到,沉劲入骨,力透纸背,点如利钻镂金,画似长锥界石,如刻入缣素,浑深而不佻达;能透入纸背,沉劲而不轻靡,使其笔画如刻,结构如铸,精气结撰,墨光浮溢,方可称“沉者”二字。

*道周《论书》谓:“书字自以道媚为工,加之浑深不坠佻靡,便足上流矣。”

汉隶唐楷,虽体貌不同,但皆以沉劲为本。唯能沉劲,方有古质之意,唯能沉劲,方能神采焕发,这是用笔的重要基础。于沉劲中得冲和澹穆之趣,方能臻书法艺术中的高尚境界,故前人作书,无不以沉者为本。

楷书

笔力的沉着取决于书者对一枝笔的控制能力和对形体的准确把握,诸法纯熟,笔无游移,处处能压得住纸,留得住笔,笔笔能分得开,合得浑;笔笔能脱得开,粘得住,则自然沉着。这种功夫,当从楷法中来。楷书点画结构,法度具备,体势沉静,匀称端庄,是锻炼沉着功夫最理想的书体。综观我国古代许多以行草着名的书家,几乎都能写得一手楷书。行草纵横奇宕,这些变化全从平正规矩中逸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楷书是行草的基础,沉着是痛快的根本,故凡有志于行草者,务必脚踏实地,以楷法为尚,以沉者为本,根深方能叶茂,源远而后流长,此不易之理也。书写行书,当以沉者为本,以变化为用。“沉着”与“痛快”又构成了行草用笔中一对既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统一的矛盾。

楷书

这一对矛盾极难统一,不易得兼。若专事沉着,虽点画周到,而气势全无,风韵不足;若专事痛快,虽淋漓酣畅,而用笔难工,法度荡然。其实“沉着”二字,在气格,而不在点画。所谓“气格”,言气之沉着,亦即态度之雍容自如也。行书之用笔极虚灵,极便捷,极纵逸,极酣畅。能擒得住,拓得开,才笔笔有活趣,字字皆生动。凡行书高手,能于痛快淋漓的笔调中流露出一种雍容自如的态度;于纵横驰骋的笔势中表现出一种气静神闲的风致;既有天马腾空之豪放,又有老僧补衲之优雅,方为合拍。

宋曹《书法约言》所谓:“用力沉着痛快处,方能取古之神。”

行书

古人评论王羲之的行书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正是沉着与痛快,动与静的和谐统一。米带的行书如天马脱缰,追风逐电,迅劲快健,笔意纵横,但细玩其点画,却进退裕如,皆有可法,苏轼评英书谓:“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其所以能达到这种境地,正由于他能出入规矩,穷究古法,参透各家,博览名迹,又能读书尚友,于超逸中下实际功夫,故胸襟与识见并高,腕势与心灵日进,至四五十岁时,便能由博返约,悟通书道,自然意趣近古,波澜老成。

徐有贞于《书林藻鉴》中评其书云:“米南宫多为行草,原其书皆从真楷米,故落笔不苟,而点画所至,深有意态,非若今人不识欧、处,径造颠素,为无本之学也。”

王羲之的行书

宋人书法,多尚新意,然意皆从本领中来;而近人学书,则每有急功近利之想,贪捷径于咫尺,博浮誉于一时,未尝从甘苦中领略一分滋味,便欲急于创新;未尝从传统中获取一点营养,便欲表现自我;法度尚未具备,便欲笔走龙蛇,此等胸襟之狃狭,见地之平庸,志气之堕下,驰逐声利之心之躁急,实乃学书者当引以为大忌。由是观之,笔力虽然产生于痛快淋漓的气势,而实根源于沉着雍容的气格。气势酣畅,则爽爽然有飞动之态,气格沉静,则穆穆然有澹逸之韵,此中三味,实非见得透脱,火候至到者,所能悟其妙也。

宋人书法

笔力有刚柔之别,虚实之分。刚与柔,虚与实又构成了用笔中的两对矛盾。

《周易系辞》日:“刚柔相推丽生变化。”

凡方折峻利一挺拔鸷健,锋铩外露,雄肆豪放,厚重苍劲者为刚劲之力;凡圆润妍媚,凝练婀娜,藏锋蕴籍,精丽清秀,轻灵飘逸者为柔和之力。由于用力的方法不同,可以产生阳刚与阴柔两大类型的风格,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荆,在论文章风格时,首先提出文章有壮美和优美之别。滑代的阮元又提出书分南北二派,

他在《南北书派论》中以为:“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近代着名学者梁启超亦说:“北派道健雄浑,峻峭方整;南派秀逸摇曳,含蓄潇洒。”

从而形成北派以雄强为主,南派以妍媚为主的地域书风。这种地域书风的形成,实际上和地域风土人情有关,也与因地域而形成的文化传统的审美情趣相联系。

笔力有刚柔之别

刚与柔可以结合,亦可有所偏胜,但不可过度。姚鼐在《复鲁絮非书》中认为,若“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则不可以言文”,如纯刚无柔,则乏虚和之韵;纯柔无刚,则少劲利之势;故用力太猛,未免失之霸悍倔强;用力太刚,未免失之剑拔弩张;点画过直,未免失之木僵刻板;用笔过曲,未免失之软媚佻浮,此皆不善用笔故也。

以上我们分析了力的构成、产生力的原因、技巧以及力的表现形式,目的在于使有志于书者对“力度”的重视和理解,以便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创作。古人作书笔力千钧,而以和平出之,外标冲蔼之容,内含清刚之气,此更不容易,故凡有志于书者,当以沉者为本,既能从古人吃紧处下实际苦功,从规矩法度中打扎实基础,又能多读书以参哲理,广博览以开澄胸怀,砥砺濯磨;苦殚学力,学而思,思而学,知行合一,最终以其功力俱到,而自然出风入雅,波澜老成,学业精进,笔力可观。

参考资料《中国书法》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艺术,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