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家乡文化印记文都桐城派,黄梅之乡里
TUhjnbcbe - 2023/10/29 17:50:00
“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在安徽中部偏西南,有这样的一座千年古城,她背依玉屏、投子、龙眠三山,旁挟石河、龙眠二水,山光水色,分外妖娆;千年来,她见证了社会的交错更替,文明的前行发展!她文风昌盛,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所以又称“文都”;同时她又是*梅戏之乡,孕育了以严凤英为代表的一代*梅戏表演艺术家,她是谁?她就是我的家乡,素有“文都”之称的桐城。桐城,她是古典优雅的!婀娜的身姿,多彩的风格,曲折回旋,有“七拐、八角、九弄、十三巷”之称。城中保存完或经修复的古建筑有:宏伟壮观,体现桐城文化特色的“桐城文庙”;飞檐翘角,体现明清建筑特色的“东南二老街”;造型精美,具有江南风韵的“告春及轩”;五垛四孔,横跨龙眠河上的“紫来桥”;幽静肃穆,仿佛置身仙境的“静土莲社”;千年不涸,富有传奇色彩的“仙姑井”等等。桐城,她是文蕴深厚的!漫步城中古道,每走一步,就有一处名人遗存:从方学渐的“讲学园”,方以智故居“潇洒园”,左光斗故居“啖椒堂”及“左公祠”,张英、张廷玉“宰相府”及“六尺巷”遗址,到姚鼐的“惜抱轩”,姚元之旧馆“竹叶亭”,吴汝纶藏书处“半山阁”,方守敦吟诗亭“凌寒亭”等等,诉说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历史故事。作为文都,曾经的“桐城派”主盟文坛多年,作家遍及全国,影响达于海外。无论是哲学、史学、诗歌、音韵、绘画,还是美学、翻译、小说与戏剧创作,桐城人都展现出了作为“文都人”独有的文学魅力。诗歌方面,仅明清时期桐城能诗者便达千余人,其中女诗人近百家。再如书画,仅《安徽书画家》一书中,便收录桐城历代书画家多人。方以智、胡宗绪等更是才华横溢,在文史哲、自然科学以及书画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桐城,她是才女,但同时也是温文尔雅的大家闺秀!“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我家一条巷,相隔六尺宽,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还记得年在春晚上火遍大江南北的《六尺巷》吗?没错,它就在我的家乡桐城。这是一条不长且又平凡的小巷子,但它却讲述了一段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辉故事:青砖黛瓦卵石路,墙外两旁树森森,笔直而幽邃,有种史书般的厚重;伫立巷中,一幅画卷在眼前流淌。康熙年间,张、吴两家为宅基地争论着,但最后却又互让着……而今,张家吴家已不在,但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却永流:“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漫步林荫大道,倾听*梅小调。作为千年古城,桐城她不仅是文都,亦是*梅之乡!唱腔淳朴流畅、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表现力的*梅调每天清晨总是弥漫着这座千年古城,公园里、小巷中……无不在诉说着那一段段质朴细致的生动故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变迁的岁月,不变的烙印。一份美食,一方底蕴,一首*梅调……“文都”桐城正向世人诉说着一座文化与繁华交相互错的千年古城的故事!这就是我的家乡——桐城!
1
查看完整版本: 家乡文化印记文都桐城派,黄梅之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