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关于桐城中学楹联敲字声韵的研究和近体
TUhjnbcbe - 2024/3/1 16:52:00
白癜风医院惠民活动 https://m-mip.39.net/fk/mip_5796518.html

关于安徽桐城中学百年绝联下联征集,发表了实名文章。现将本联中的声韵问题发表如下:

桐城对联中的敲字[平水韵]:下平三肴·去声十九效[唐音]:kau[国语]:qiāo[粤语]:haau1[闽南语]:kha3,khap8,khau1;南京话(六朝古独官话)kào,qào;中华通韵qiāo。

在桐中对联中,把敲字归于仄声或是错误的。理由如下:

1.敲字在平水韵中是多韵部,但就因此归于仄声是错误的: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李白)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杜甫)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竹声(苏轼)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

独敲除夜磬,闲倚一枝藤(李商隐)

(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

现存的唐诗中敲字大都压平韵。李白、杜甫、苏轼、李商隐、贾岛都告诉你是平韵了,为何还要说是仄韵?

2.确实敲字有仄声,但不是这个用法。

如宋诗人真山民的《宿南峰寺》:

幡影分来半廊月,磬声敲破一林秋。敲字仄声的用法,是在特定的语境下,表示被动的敲、或者特殊的敲。比如“磬声敲破一林秋”,磬声本身不会敲,它如何会敲破“一林秋”?仄声的原由是敲是被动的,主宾关系发生了扭转,这才有仄声。也就是,人是敲磬的,磬被敲的声音(qiào)破了林秋!

在其他特殊语法和方言中敲也读四声,为仄声。有空再研究。

3.[平水韵]敲字归入去声十九效。既然是去声,为何能读成一声?qiāo(平声)?一个字读音相同(qiāo)、用法也相同,敲门、敲钟、敲针等等,却归于两个韵部,岂不滑天下之大稽?你不能说一个女人有时候是女人,有时候是男人;一只猫有时候是猫,有时候是狗吧?

是啥就是啥,对吧?

4.敲字的平仄区分,要弄清为什么。不光知道有哪种声韵,还要知道为什么有这些韵。知其然,还要知道其所以然。这才是治学的态度。究岂原因,区分平韵和仄韵的理由和内在语法原因,还是用法不同。普通的敲的动作,就是qiāo,古韵和今韵同;如果是被动的敲、或特殊的敲就是仄韵,去声qiào。

5.《中华通韵》(国家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语言文字规范)已经将敲字归于平韵,还原了它原本的、最普通、最常用的用法。现在普通中小学义务教育学的都是敲qiāo字,大家用起来也得心应手。为何还要复古沉流逆势而行?是特立独行还是食古不化?

6.实际上,对近体诗的格律与韵律之争自古有之,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诗歌的创作和发展。清代章炳麟《訄书·述图》:“文辩反覆而无徵验,乐府通韵而违今古,自注:“既非今韵,又非古音,吴棫毛奇龄以来,其流緐矣。”在诗歌创作中使用《平水韵》还是使用中国诗歌协会守教育部委托的《中华新韵》、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年公布的《中华通韵》的争议声声不绝。

笔者认为,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诗歌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新。语言和文学、诗歌一样是活的,是生生发展不息的。语言它有传统的优秀的精华,也有不适应时代的桎梏,任何东西都是辩证的。关键要用好是个大问题,属于教育界的大问题。协调好古韵与新韵的关系问题,是诗歌创作中很重要的问题。

如用今韵,古诗中的很多名句都成了不押韵。比如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又如岳麓书院联:唯楚有材,於斯为盛。“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明朝《永乐大典》编纂者姚广孝句),都成了病句。

若遵古韵,许多优美的句子都不成诗。压制了文学想象力的发挥和诗歌的灵性发挥。再美的美女也要裹足在家,不能供人观瞻欣赏。

五千年的绳,拴不住今天的马;赤壁的连环铁锁,锁不住今天辽宁号、山东号的扬帆远洋、扬我国威。新时代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创作,不能完全受制于年前山西秀才的故老遗物,也不能完全脱离古贤的珍宝。中国诗词学会提倡的:“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仿古、宽不碍严”原则值得我辈好好揣摩、用心体悟,为寻求更多的好句、更优美的意境、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做出我们这一辈人应有的贡献!

既然中国诗词学会提倡:倡今知古,而非倡古知今。为何不用通韵的规则,敲字归为平声,而要坚持将敲字归入仄声?我个人觉得,组委会同志们在声韵标准的适用上存在值得商榷的问题,可以探讨。

诚然,一副好的对联的评判标准可能有问题,但这是正常的,也是可以补救的。因为评判标准的问题,有可能百年楹联征集还是征不到完美的下联。在不登对中寻求登对,在不完美中寻求完美,人生不正也如此?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桐城中学楹联敲字声韵的研究和近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