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绘画《莲池十二景之万卷楼》。
▲莲池书院中万卷楼匾。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文华摄
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记者王文华)11月6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莲池书院:问世间,书为何物——在这里,元好问“留过踪”,乾隆帝“用过心”,直隶总督“用过功”,末代状元读过书……》的报道。
莲池书院是一处风景,灵动秀丽,让人流连;莲池书院是一部历史,厚重沧桑,令人唏嘘。
莲池书院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中心区域,向为名园,有“城市蓬莱”之称,这一带作为风景已有近年历史了。
漫漫岁月,楼台建了又废,废而复建,池生莲花,多少次绽放凋零;院存书籍,好几回收聚散逸。那些曾在池边赏莲、读书的人,来来去去,身影渐次消逝,他们的学识和感兴却留了下来,写在书里、刻在石上,化入风景,融入后来者的认知。书院文脉,如池中莲花,荣枯有时,生生不息。
(小标题)引子:问世间书是何物
时下莲池总是游人不断,清代著名的莲池十二景已经恢复,最古老的景致却在十二景之外,绿野梯桥,建于元代。
元代是莲池以至保定城始建的时间,十二景中万卷楼也始建于元,现存为第二次重建,这“3.0版”万卷楼里目前没有书,元代“1.0版”确有数万卷。那时生灵涂炭、神器流离,变现力不足的书籍原难有存身之地,机缘巧合却从大河上下、大江南北集聚到新建起的保定(时称顺天)城中。
莲池与书及读书人的故事由此展开。
年,61岁的元好问抱病到保定,来看一套书,想依据这套书写本书,写成后死而无憾。
元好问有个关于生死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写这句时他16岁,从16到61岁,他没有经历多少花前月下,饱尝的是丧乱流离。
作为金人,元好问亲历了蒙古灭金的整个过程,见证不断的沦丧、劫掠。年,蒙古军队进占金都汴京,金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元好问成为俘虏,被押北渡。《癸巳五月三日北渡》记述其所见,“道旁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随营木佛贱如柴,大乐编钟满市排。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
劫后余生的元好问主要精力放在写书上,他说:“夫文章天地之元气,无终绝之理。”他要写史,要记录下被摧毁的文明。《金史》说他“晚年尤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几及汉、唐,国亡史作,己所当任。”
元好问到保定想看的书是《金实录》。
年他在《与枢判白兄书》中说,上一年得足痿症,经医治仅免偏瘫,手指一直发麻,但仍要去保定阅读《金实录》,想依据其写史书。“惟有实录一件,只消亲去顺天府上一遭,破三数月功,披节每朝始终,及大政事、大善恶,系废兴存亡者为一书……此书成,虽溘死路边无恨矣。”
《金实录》是金朝官方编年体史书,本来在汴京,元将张柔抢到保定。《元史》载,入城后“柔于金帛一无所取,独入史馆,取《金实录》并秘府图书。”
保定城也是张柔建设的,年他进驻保州后,在废墟上重建。年元改保州为顺天(后又改为保定)路,张柔的规划奠定了保定数百年城市格局。他引水入城,建种香、芳润、雪香、寿春四个园林,雪香园就是今天的莲池。
具体主持建设的是副将贾辅。他和张柔一样喜欢书,从河朔、中原到淮南,每取一地,总是搜罗当地藏书,也运回保定,建起自己的藏书楼——万卷楼。
作为乱世豪杰,别人都抢金帛红粉,张柔、贾辅却对书籍情有独钟,虽属抢掠,也还算好过焚烧毁弃吧。
为整理藏书,贾辅请来文人郝经,将书分为九等(类),还让郝经为他讲解,听后对郝经说:“我的书有归宿了,我不再是开书店的,以前书都是放在楼里,现在到你腹中。你要传播出去,帮助百姓,否则万卷楼只是蠹鱼巢穴。”
元好问到保定访书却不顺利。秀才人情纸半张,到后他作《顺天府营造记》,颂扬张柔建城功绩,还为其写了勋德碑,但依据《金实录》写史书的愿望,未能实现。
史载被乐夔所阻挠,但元好问没有放弃写史,他说:“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他在家乡山西忻州建野史亭,以老病之身拼力著述,为后来者写《金史》打下了基础。
陈寅恪《吾国学术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中说,元好问、钱谦益等人“其品格之隆汙,学术之歧异,不可以一概论;然其心意中有一共同观念,即国可亡而史不可灭。”
(小标题)皇帝的“书气”
漫步莲池书院,引人注目的除水里荷花,还有园中碑刻。莲池书院博物馆馆长柴汝新说:“现有碑刻约方,包括康熙、乾隆等清帝御书碑刻30多方。乾隆曾7次到莲池,写下歌咏莲池的诗歌目前可查证的有50多首。”
“郝经贾辅迹犹著,九等五车事匪奇。咨尔于中枕莋者,尊闻要在勉行知。”这是乾隆写万卷楼的诗。
那是“2.0版”的万卷楼,元好问到访39年后,保定地震,雪香园、万卷楼等建筑均毁,经元末战乱,到明代楼阁尽失,只有池中莲花仍年年开放,遂得名“古莲花池”。明代地方官吏进行了些整修,但易代烽火又使旧园荒芜。
清代保定成为直隶省会。年,雍正下旨令各总督、巡抚建立省会书院,称“朕临御以来,时时以教育人材为念……封疆大臣等并有化导士子之职,各宜惮心奉行,黜浮崇实,以广国家菁莪棫朴之化。则书院之设,于士习文风有稗益而无流弊,乃朕之所厚望也。”直隶总督李卫以莲池“林泉幽邃,云物苍然,于士子读书为宜”,乃设莲池书院于此地,同时在书院旁增置使馆(宾馆)。
年,为满足乾隆西巡驻跸需要,使馆改建为行宫。年起,直隶总督方观承对莲池进行大规模改建,建成春午坡、万卷楼、篇留洞等十二景,并逐一绘图呈送,乾隆在其上各题七绝一首。除了这12首,乾隆另有27首也写十二景,还有以莲池书院为题十多首。皇帝青睐再加上区位优势,清代中后期,莲池书院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中说,书院产生于唐代,是拥有较多书籍的文化教育组织。南宋时期形成研究学问、教学传道、藏书、刻书、祭祀学派祖师、经营田产六大事业。明代全国有书院所,出现文人依托书院议论朝政的现象。
莲池等省会书院的建立,是清代书院大发展的开始。起初清廷担心书院聚集反清力量,采取抑制政策。社会趋于稳定后,为使书院能被朝廷所用,防范书院介入政治,康熙通过赐书赐匾等手段,加强对书院影响,岳麓、白鹿洞等书院都在其中。雍正开始建立省会书院为代表的官办书院,直接给予财政支持,并明确地方官员有管理责任。
乾隆着力构建上下一统、制度完善、定性明确的官办书院体系,寓控制于支持,乾隆在位期间新建修复书院所,以多出第二名所的优势,位居历朝之首。
视察书院并题诗,是乾隆引领掌控书院的一个办法,不限于莲池。他本就喜欢写诗,“若三日不吟,辄恍恍如有所失。”唐文基、罗庆泗《乾隆传》称,其在位60年作诗41多首,即位前和退位后作的尚不在其数。“但其中佳作甚少,绝大部分诗缺乏诗味,读来味同嚼蜡,有的还颇晦涩费解。”
从存诗量上说,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的总和不及乾隆一半,但很少有人能背下乾隆的一首诗。网上多说乾隆诗“垃圾”“烂”。乾隆当时应知别人的看法,他为莲池篇留洞题诗云“笑予诗句非坡也,一例镌崖七字留。”说有人笑他诗比不上苏东坡,也像苏轼一样刻诗崖上。说他诗不如苏轼,好比说你身高不如姚明,是实话,但听了也会不舒服。皇上身边的人,会说话。
乾隆曾说:“予向爱吟咏,不屑为风云月露之辞。每有关政典之大者,必有诗记事。”他追求的不是艺术,诗是他记录历史、表明态度的方式。为莲池创作的诗中就反映书院情况和相关政务,表达对教育和行政的看法。称不上好诗,但有史料价值。比如《莲池书院·五古》对书院办学宗旨和培养方式、目标提出要求,勉励学生作“君子儒”。
乾隆时,有些督抚用“书气未除”“书生不能胜任”等贬抑下属,乾隆却不认可,申斥道:“朕惟恐人不足当书生之称,而安得以书生相戒乎!若以书生相戒,朕自幼读书宫中,讲诵二十年,未尝少缀,实一书生也……至于‘书气’二字尤其贵,沈浸酝酿而有书气,更集又以充之,便是浩然之气。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矣。”
多年之后,读之仍感舒适,颇为天下读书人解气。肯定“书气”,倡导“君子儒”,重视书院建设,都体现乾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但他对书及书院的重视,主要是政治教化需要。他有“书气”,也有戾气。江苏华亭人蔡显作《闻渔闲闲录》抄了句前人写紫牡丹的“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乾隆震怒,蔡显斩立决,其子斩监候,门人及刻印、贩卖此书者均被判刑。乾隆一朝制造文字狱上百起,许多读书人因文获罪、因书获罪,轻则杖责流放,重则砍头凌迟。
“雷霆雨露,莫非天恩。”“书气”和戾气,推崇与峻责,其实都出于皇帝对书和读书人重要性的充分认识,要确保其为统治所用而不是相反。
(小标题)总督的“功课”
从莲池书院到直隶总督署多米,可步行连续游览,总督署内宅是按曾国藩在任时的样子陈设。时下曾国藩是热点人物,写他的书籍不知凡几,翻阅认可度较高的几部作品,在表述曾国藩督直上用的笔墨都不多,鲜有提及莲池书院。
《莲池书院研究》一书中收录了两篇介绍曾国藩与莲池书院的文章,内容充实,不过有一篇中称“上任伊始,他并没有像以往总督那样直接入住总督署内宅,而是破天荒地直接寓居莲池书院中办公,这在中国历代官员中都是极为罕见的……充分表明了其振兴保定府乃至直隶文教的明确态度和追求。”依据的是事实,解读稍显勉强,曾国藩到任时先在莲池住了16天,当时前任官文尚未离开,莲池有公馆(宾馆),过渡一下应属正常,不过他在“振兴保定府乃至直隶文教”上,确有“明确态度和追求”。
曾国藩督直两年两个月,值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他殚精竭虑整肃吏治、兴办练军、防杜水患,还是因处置天津教案谤议丛集、怅然去职。在这样背景下,曾国藩仍然在莲池书院花费了许多心血,重铸莲池学风,复兴直隶文教,给莲池书院发展和北方学术流变带来深远影响。
莲池书院存续年,历59位直隶总督(含署理、护理)。曾国藩之前,李卫、方观承等在书院上做了不少功课。
李卫就是电视剧《李卫当官》中徐峥演的那个李卫,剧情多属杜撰,李卫实有其人。《清史稿》载:“李卫,字又玠,江南铜山人。入赀为员外郎……十年,召署刑部尚书,授直隶总督。”入赀指花钱捐官,李卫并非电视剧所演的那样出身低微,靠偶然结识皇子当上官,他是富家子弟,能“拼爹”。
李卫入仕靠银子,升职靠的是才干。他文化水平不高,但对文化建设很用心。建省会书院上谕下达时,他正在海边救灾,回任立即选址,次月开工,4个月建成。雍正指令拨付一千两银子建书院,不够,李卫捐献自己的养廉银补足。
方观承属桐城方氏,任内不仅打造十二景给莲池带来外部变化,还延揽名师加强书院内部建设。他请来曾入上书房教皇子读书的汪师韩任莲池书院山长(院长),当时已建起“2.0版”万卷楼,但当年贾辅豪情劫掠的数万卷书早不知所终,汪师韩向方观承提出申请,得到特别拨款购置书籍。
曾国藩督直期间日理万机,但他一直倾心